白居易16岁就写出了这首诗,惊艳了众人,现成为小学必背古诗之一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着“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深受老百姓喜爱。他凭借着通俗的语言和独特的诗风在当时赢得了一大批粉丝,那时的少数民族,日本人,朝鲜人都传颂着他的诗歌,就连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李忱都为之着迷。公元846年,75岁的白居易在洛阳逝世的时候,唐宣宗悲痛不已,为他写下了这首悼亡诗:


《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这个让皇上都念念不忘的民间诗人,从小就是个诗词界的天才,他在《与九元书》中说:“及五六岁,便学为诗。”十六岁时,他参加了一场应试,按科考规则,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当时他作了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无形间将他无与伦比的诗歌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全诗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不仅在当时名声大噪,还被后人广为流传,现在更是成为了小学必背古诗之一。那么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呢?


首先他的语言十分灵趣生动,富有哲理,借景抒情的手法更是让这首出自十六岁少年的诗歌变得生动活泼。“离离”描写草原的宽阔,“枯荣”暗含了万物生生不息,岁岁循环的规律,野火无情致草枯,春风吹过又复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下面古道、荒城,略显凄凉,实则点出了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一个“侵”字,一个“接”字,将春天繁荣景象的延绵广阔表达了出来。最后一句点明了主旨,前面的一切写景都是为了烘托气氛,送友人离去才是这首诗的核心。诗人用绵绵不尽的萋萋青草来比喻自己内心中无比惆怅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意境。


作者看似是在写古原,实则他的心思并不在古原,欲写送别,又将这愁闷的离别之感与美好的春天相结合。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草长莺飞、芳草芊芊,多么迷人的景色,却无故添了一份离别的感伤,如此令人惆怅,又不由得富有了浓浓诗意。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里的这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说离别就像是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盛。物不懂人情,人却如此的多情啊。

白居易向来讲究诗作的通俗易懂,开篇对草的描写,仅仅是为了借草取义,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居易16岁就写出了这首诗,惊艳了众人,现成为小学必背古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