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一,关于习惯养成。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到处都有,人人都说。孩子们开学近两个月的时间,我想从跟家长息息相关的方面来简单地解释。去年我带过一段时间高年级,与家长沟通中,就会有家长问:“老师,现在孩子大了,懂事了,我是不是就可以不那么严地管着他了?”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认真学习、完成作业?我当时的回答是:“这个取決 于您家孩子目前的自律能力的强弱。”同样是高年级的学生,年龄一样,但自律能力,可真就是天差地别。有的孩子别说五年级,就是到了初中,也管不住自己;而有的孩子,经过年复一年的好习惯、好行为,就慢慢內化了、发展了自己的自律能力,逐渐长成了让家长放心、省心的孩子。所以,良好的习惯其实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而习惯养成的背后,隐藏着孩子自律能力的发展。

那么接下来,我想说说自律这种能力。它很重要,会影响渗透在孩子所有的行为中。而自律,是从他律发展而来的。自律和他律,简而言之,就是自己管自己,还是别人(家长、老师等)管自己。心理学上认为,孩子一开始是没有自律能力的,几乎全倚赖于他律。小孩子随心所欲,几乎不会管自己,全靠老师和家长监督。但是被监督着监督着,慢慢地这些行为规则就会内化到孩子内心,他会不自觉地主动运用这些规则来管理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自律。自律是由外在的他律内化而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客观过程。一般到了小学毕业,正常情况下孩子就会发展出相当成熟的自律能力,达到一种“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状态。所以说,他律是土壤,自律是他律这片土壤中开出的花朵。这话换个说法,就是家长、老师,对孩子从小到大年复一年的监督、陪伴,帮助他们养成的好习惯,是孩子以后自觉、独立的基础,也是家长“放手”的前提。如果老师、家长头几年的“他律”做得不到位,那么孩子虽然随着年龄增长自律能力会有一定提高,但也几乎可以预见,那些自由散漫、无法结果,没有土壤,怎能开出花朵呢?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自律能力的关键期,其中一年级又是黄金起点。所以从一年级一开始,老师们会致力于孩子们的习惯养成,要知道,咱一年级的知识是不难的,孩子们脑袋瓜也都聪明着呢,别说20以内加减法,就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也都不在话下。但难的是什么?是习惯养成。作息习惯、听课习惯(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思考、自信表达、质疑、尝试解决问题....、与同伴和谐相处的习惯、表达和处理情绪的习惯等等。这些是老师们致力于引导孩子们学习和养成的东西。那么回到家长身上,也是同样的,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我觉得也是咱们家长最应重视的事情。最基本的,得管,不能不管、不陪。用流行的话说,是家长现在偷的懒,就是以后要还的债。您是愿意现在这几年辛苦点儿,以后收获一个什么都能靠自己的独立又能干的孩子呢?还是现在偷偷懒,然后以后一辈子都得操心呢?因为孩子自律能力的发展,也就小学阶段,过时不候的事儿。我想家长每天对孩子的关注、监督、陪伴,是远远甚于愿意单纯为孩子花钱、给予孩子丰富物质等等行为的意义的。因为前者会促进孩子心灵和能力的成长,而后者只是欲望的满足。其次,怎么管?从内里说,是自律能力的发展;从外在看,就是行为的养成。各种好行为,由老师、家长来共同监督着完成。老师就是家长在学校的眼睛。好行为很细:从按时起床、自己洗漱、按时睡觉,到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课堂上坐姿规范、回答问题用完整的语言、思考、阅读.....这些都是好习惯。从技巧上来说,尽量关注、强化(看到、表扬、奖励)孩子的好行为,淡化(故意忽略、轻描淡写等)孩子不足的行为是一种好的策略。因为所有孩子都是愿意自己好的,如果做得好的地方被看到,他们会产生成就感、愉悦感、荣誉感,然后争取其他方面,也能表现好,不知不觉中,他们会尽量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所谓以点带面,看到孩子身上一个闪光点,那么就给予了他自信存在的理由和动力。同时关注孩子的行为过程、态度情绪甚于行为结果。不过,任何策略,都无法避开亲自陪伴和监督这件事。因为在6岁这个年龄孩子的自律水平客观上是很低的,这就跟刚出生的小宝宝不会走路是一个道理。如果不陪、不监督,那么哪怕孩子多么懂事、多么想做好、多么豪情壮志,好结果也都是空中楼阁,徒增挫败感而已。所以家长们,请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甚于知识、甚于分数、甚于才艺。同时,请与老师合作,通过对孩子从一年级开始的每一天的陪伴、监督,切实做起,直到某一天,您发现孩子不用陪着,也会自己安排写作业、学习、阅读等等了,就叫真的可以“放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这个过程,就像给小树浇水,促使其根茎长大,然后它就会用自己的根茎,去汲取水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