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树告诉你究竟是什么导致教培机构扩张如此之难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2019年实在是不安稳的一年。政策的下达和资本的冷却, 关于教培机构关门跑路现象的原因,其中最普遍的,是“校区的盲目扩张后,经营不善而导致的资金链断裂”

“盲目扩张”这个词实在贬义,然而试问教培机构的创业者们,哪一位不想让自己的校区扩大强壮呢? 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机构扩张路上的绊脚石,到底是什么?身为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们,到底该如何抉择与应对? 

对于教育培训行业来说,“扩张”这一动作本身就存在着很高的难度,这不仅仅难着中小机构们,对于龙头企业们来说,也是一样。 毕竟教育培训行业这块蛋糕实在是太大。就拿K12行业的市值来看,每年K12行业的市值都可以达到一万亿,但是新东方和好未来两大巨头的市值加起来也不足200亿,所占总市场份额只有2%。为了进一步对市场进行“垄断”,新东方和好未来也是一直在研究和尝试,但是市场份额依旧没有明显的增长。

我们去看很多其他的行业里,都有着龙头赢家越大越强的“垄断”局面,然而这一“垄断”局面在教育培训行业里,却始终没能出现。 对于龙头企业都如此困难的扩张动作,放在中小机构们的身上更是难以推进了,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难以平均的人才资源

现在问一问正在读着这篇文章的你,如果你是一位名师,你的能力完全能满足你在一线城市里安稳的工作和生活,这种情况下,你会想要放弃这一切,而去到二三线甚至更偏远的城市吗?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不会”。近年来,教育培训行业里的“抢夺人才大战”始终在各大城市里燃爆着。教育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可以说,人才才是一个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为了留住人才,各大机构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让人才们大多数都留在了一线城市,而这就造成了二三线城市人才匮乏的现象。

新东方在扩张这条路上,曾经走过“名师路线”,然而事实不出所料,这一路线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的推行效果极佳,但是一旦到了二三线甚至以下城市,就很难继续。

名师的差异,就导致了教学产品的差异,而产品的差异,也正是机构们在扩张之路上的绊脚石之一。 

目睹了大量活生生的“盲目扩张,资金链断”的实际案例之后,在唏嘘的同时,更应该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

无用的规模经济论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规模经济论。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的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会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然而,这一众所周知的经济理论放在教育行业里,竟然是无用的。 拥有多家校区的校长们肯定更是深有体会,校区开的越多,反而会越容易亏损。对于教育培训行业来讲,新增一个校区的成本肯定是固定的,而当机构的规模发展的越来越大,新开的校区越来越多后,就会发现校区与校区之间依旧是独立的关系,并不会起到减少总体成本的效果,总体成本反而会越来越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教培机构的校长们在扩张校区后,便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尚未成熟的管理模式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教育培训行业的起步是比较晚的,而且到目前为止发展的依旧不成熟。政策在不断的干预和规范,资本的影响也是起起落落,大多数在这一行业里奋斗的人们,都属于在摸着石头过河,试探性的跟风前进。 在教育培训行业奋斗的创业者们,大多数都是老师出身。在创办自己的教学机构之前,一般都是投身在教学的行列中。这样的一批人确实是满心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与期望,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具备缜密的商业思维和强大的管控能力。就这样一点点的开始了自己的机构创业之路,在创业的过程中保持持续的摸索。 创业精神当然值得崇仰,但是在创业中的试错也确实都是成本。放眼目前的教培行业,从整体来看,在管理上都是有着明显的短板的。而这一短板对于中小机构们来说,都是致命的。

特殊的“服务”行业、行业诚信度下降,家长信任度降低 

首先教育行业属于特殊的“服务”行业。从201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似乎都默认了教育行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与普遍的第三产业相比较,教育培训行业里的三大不同点,让其难以和其他服务行业相共论。 在教育培训行业里,我们可以把主体分为三大类。首先,付费者和使用者是两类人群,家长付钱,孩子学习,这是分离的性质。剩下的一大类,就是输出者,也就是老师。 从付费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家长之所以会送自己的孩子进教育培训机构来学习,为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在学习方面快速成长。然而,这一成长的标准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同的。数学不好的孩子着重来补习数学,英语较弱的孩子着重来提升英语。而这每一个学科之中又会有很多不同层面的需求,拿英语学科来说,有的孩子想要提升语法,而有的孩子则更需要精炼口语。对于教培机构来说,产品的使用者,也就是前来学习的孩子们的需求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的,而孩子们的需求个性化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递进而发生着改变。所以,教培行业是无法做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及其需求的变化的。

从输出者的角度来看,每一位老师的输出也是难以做到标准化的。机构可以将一份相同的教案给到不同的教师去教学,然而,教师不是机器人,没有固定的程序流程。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即便是同一个知识点,经由不同的教师教学后,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都会是不同的。可以说,教师是一个机构教学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授课的非标准化也就直接导致了教学产品难以标准化。

其次行业诚信度下降,家长信任度降低。

主要表现为:一 是承诺无法兑现,与家长提前签承诺书、提分保证书等,最后承诺无法兑现;二是宣传时夸大师资,连续上课却没有效果,白白花了家长冤枉钱;三是承诺了开课时间却不按时开课,导致其它辅导班也没能报.上,耽误考生宝贵的备考时间;四是不履行合同,家长要求退款,玩文字游戏,千方百计强调学生或家长的过错。

 由以上这几点而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教培机构无法迅速复制标准产品。而当一个企业没有标准产品可以进行快速复制的时候,迅速扩张就成了难以顺利进行的难题。

脚踏实地的先把唯一的校区做的小而美,等到寻找到自己可标准化的内容之后,再通过复制标准化从而去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才是一点一点去实现大校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骆驼树告诉你究竟是什么导致教培机构扩张如此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