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惰怠行为十八条》

一首年会的《沙漠骆驼》,火了寒冬里的新东方。所谓“做实事的干不过写PPT的”,节目的受欢迎程度,让老俞着实感到焦虑,不同于大部分的年会吐槽节目都会随风而过,翻过年后我们发现老俞虽然在潇洒的滑雪,而我的邮箱里却多了一封“《管理者惰怠行为18条》”的邮件,还要问卷调查,还要组织专题学习,不亦乐乎。

说实话,新东方这艘大船,吨位越来越沉,吃水越来越深,作为船长的老俞同志,依靠自己的坚韧不拔,依靠一个船长的责任感与担当力,依靠梦想与感召,带领大家走到今日,着实不易。很多时候,一个组织的调整动作,与这个组织领导者的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一个硬币总有两面,享受红利必然也要付出代价一样,所以我并不吐槽老俞今天对待“大公司病”的处理方式,我只是客观分析分析这十八条背后的逻辑。


图片发自App

做为一个高考一线的理科工作者,看完十八条我的第一反应是,知识点有哪些,考频如何?

于是迅速做了不完全统计:

“问题”一词出现六次,“不敢/怕”一词出现六次,“不...”出现八次,进取心相关三条,KPI相关出现三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高频考点之所以高频,因为那是重点啊!

一个优秀的八卦者绝不会止于是什么,而还要探究为什么:为什么这些内容被反复提及?背后究竟透露出船长怎样的不安与焦虑?让我们抽丝剥茧,仔细看看。

关键词一:问题

“发现问题不找原因”

“流程有问题”

“热衷于讨论问题”

“不敢暴露问题”

“把问题留给下一任”

积极的说,我们不确实发现“问题”的眼睛嘛!大家眼中已满是问题,那为何不解决呢?这是意愿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显见,能力问题。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培训行业,典型的知识密集,新东方成也托福,败也奥数,甘蔗没有两头甜,在这个“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时代中,集感性和理性于一身的人有,但集感性和理性于一身的企业(组织)我还没见过。这一波中国互联网企业和类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多数是十足的工具理性,从打车到外卖,从社交到购物,程序员才是我们生活背后的主宰。“三化”(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化)喊了已十年,依然没有起色,无他,盖因没有人才尔。

所以,关键词一,“问题”,背后的本质是工作能力,是解决问题的人。

关键词(二):不敢

“怕得罪人”

“不敢淘汰”

“不敢为冤枉的员工说话”

“不敢揭露问题”

“不敢决策”

哇~什么时候新东方员工的说话做事背后有这么多的顾虑了?这还是当年那个三架马车“互损够友”的新东方么?

这里不仅仅是员工对上级,还有员工对员工,上级对员工之间的关系,从不敢吐槽,到不敢淘汰,这种如履薄冰式的沟通环境,真是微妙呀!

其实,除过制度,信任才是降低沟通成本的良药。各种“不敢”的背后,是我们的价值观是否依然牢靠,是公司墙上的夸夸文字还是每个员工心中的护身符和道德律,这是我们亟需关注的事情。

所以,这第二点,关乎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关键词(三)“不...”

“不思进取”

“不以客户为中心”

“不找自身原因”

“不做过滤器”

“不去解决问题”

“不对结果负责”

哈哈,太多的“不”。

不,本身是一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该怎样,是完全清楚的。这些含有“不”的条目,概括说来,就是没能“正确的做事”。解决方案其实也已写好,不字后面便是,所以再不去改,怕只是意愿问题了。和下一组关键词恰恰相反,

“只顾指标不顾目标”

“只顾部门局部利益没有整体利益”

“唯上,以领导为核心,不以客户为中心”

这一组条目集中表达的是“做正确的事”的问题。

带领组织,做正确的事,是一个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老俞同学提出如是的《管理者怠惰行为18条》,却是蛇打七寸的一招。但回到我开始的那个观点,没有量化思维,没有系统思维,就如同为啥是“十八条”而不是“十七条”或者“十九条”一样,思维模式决定行为结果。

所以啊,什么是学习,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发生了转变,那才是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理者惰怠行为十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