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

      南京白局,南京的古老曲种,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就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南京白局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因其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称。白局属于联曲体说唱艺术,白局曲牌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富有江南特色;白局的伴奏多采用江南丝竹乐器,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再配上板鼓、碟盘、酒盅等特色打击道具,表演起来十分生动有趣。

      白局”一词,顾名思义,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又因源自南京,故名“南京白局”

关于南京白局的渊源及形成有多种说法,大致可归并为“机房生成说"、“织工擅唱说”和“青曲别种说”三种。大多数人都赞同前两种说法

      机房生成说:相传清乾、嘉年间,南京白局诞生于南京的织锦行业。由于织锦工人常年十分辛苦地劳作,一种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便应运而生,这也就是南京白局的雏形。其所用的曲调大多是当时流行于民间的俗曲,所唱内容五花八门,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带有色情成分,老板也不过问。在所唱曲日中有不少是反映织锦生产、织锦工人及城市民众生活内容的,譬如《云锦诀》《机房苦》《采芦篙》等

      织工擅唱说:据说光绪初年,南京六合南牙地区“烧纸杨”(杨姓的一个专门从事丧事的吹鼓班)等吹打班,常在一江之隔的燕子矶、晓庄一带演奏,从而引起晓庄地区织锦工人的兴趣,后来织锦工人组成班子摹演,并很快创作出了《小上寿》《目遇十个郎》等曲目,并很受听众的赞赏。再后来又陆续编唱了多个曲目,并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众多曲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南京白局说唱。

      说起南京白局,大多数老人定能想到一个人——徐春华。1960年进入南京白局剧团学习,从事白局事业半个多世纪。五十多年来,由于坚持不懈地创作表演白局、收集相关资料、整理传统曲目,为白局的延续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008年被国家评为“南京白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被南京市档案局评为“南京市百位名人”、也是“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南京白局发音人”。

南京白局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群众基础大,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艺术精华,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贯穿在白局的说唱艺术之中,某种程度上是传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汉语的文化载体。

感受:我认为作为南京人,应正确认到南京方言对于南京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语音,更是南京的象征,是南京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保护南京白局,使南京文化源远流长,将此发扬光大——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的困难:

        现如今大部分年轻人听到白局应该都能联想到“德云社”,这二者之间确有些许相似之处,白局是说唱,德云社主打相声,都属于民间艺术,但相比起白局,明显是德云社名气更大些,如果问一百位年轻人关于白局的东西,其中估计只有几个人能讲出来,但如果问德云社,那其中必定有几十人能够侃侃而谈,换一种角度来看,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我们历史遗留下来的珍宝不闻不问,而对于现在流行,广为人知的东西那么关心,似于一些网络上所谓“追星女生”,她们对于德云社中的某些明星甚为喜欢,这表面上并非一种坏事,提高了德云社和相声的知名度,但实际上,她们真的只是单纯的追星,深问确三不知,一味的追求明星的容貌,而非其中的内涵,在当今社会中,文化似乎随处都在,但又似乎随处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快捷的互联网,人们需要的是精神粮食,而非这种污染心智的东西。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文化遗产渐渐淡出时代,反问一句,如果连我们自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都不能保护好,那我们拿什么去跟别的国家斗?

    是的,我们应永怀一颗铭记历史,铭记文化的心,去感受历史给予我们的震撼感,再反问一句,怎么铭记,当代的年轻人基本上沉迷于网络,不关心历史及文化遗产,那么,我们不妨将文化遗产引上网络,利用当今的科技来实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