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来拿

我是一个“遇强则弱”的人,跟先生谈恋爱的时候属于出门不带脑子的那种,他会把细节考虑得很周到,路线景点食宿都不用我操心,每次都说“带上你的人跟我走就好了”。

慢慢地,我只要跟他在一起,我就会自动调成傻瓜模式,放空大脑什么都不想,潜台词是: 反正有人操心了。

第一次跟先生回他的家,开门的时候我没注意他是怎么样透过外面的防盗门把里面的门打开的。一时好奇问“你怎么做到的?”

先生笑笑说,自己想~

我站在门口琢磨半天,无果放弃。

后来又有几次开门先生都用这一招,又像是故意不让我看清楚的动作很快。

终于好奇心占了上风,我站在门前琢磨了半小时,终于明白,所谓隔空开门其实根本不是技术活儿,仔细观察就好了。

那一下,满心雀跃。

先生问:“怎么样?我直接告诉你和你自己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事实证明,探索欲,确实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成就感。想到自己在先生面前已经成了习惯的伸手党,不免有些惭愧。

人生来是懒惰的,趋利避害、趋吉避凶这是人的本能,当人们有机会得到现成答案的时候,很少会用心思考,思考费脑啊!

然而,这种拿来主义,又并不是生而自带的。当我们还是小小孩的时候,对不清楚不明白的事情,会追根究底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还记得那个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是怎样把爸爸妈妈问到没力气回答的吗?

这时候父母的态度和回应方式,其实是在培养孩子未来的思考模式。

当孩子问:“爸爸/妈妈,为什么天上会下雨?”时,爸爸妈妈如何回应孩子?

当在匆忙的清晨孩子问:“我为什么要上学?一定要上学吗?”时,爸爸妈妈是否有耐心蹲下来跟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呢?还是直接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就需要去学校上学啊,不上学就学不了知识,长大了就没本事啊……

心理学本心疗法创始人张功和老师说,人之所以会有情绪困扰,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采用了太多他人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他人的思想进入自己的大脑之后,并没有被个体自我消化吸收导致的。就像吃进胃里的食物,只是被嘴吃进去了,但没有经过胃的碾磨消化,更没有经过小肠的吸收而直接排出体外,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消化不良。

拿来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便捷,却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考。

如果孩子问你为什么时,就算你头脑里有现存的答案,也不防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跟他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觉得呢?你说呢?还有吗?……

不论孩子给出什么样的答案,那都是他的思考,如果你认为不对,那也只是你的认知体系里认为的不对,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太正常的现象。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没有直接给出的答案,就没有直接可用的拿来主义;对于成长中的成年人,需要的是自己头脑操作系统的不断升级迭代,克服自己头脑中惯性般存在的惰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伸手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