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得妙琴,奏得佳音,听闻一曲空谷琴音

二胡制作技艺二胡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轴、琴弦、琴弓、千斤、琴码等几大部分组成,制作工艺精细讲究,要经过选材、开料、制作、蒙皮、雕刻、打磨、调音等多道工序,方能演奏出悠扬绵长、婉转明亮的乐音曲调。

匚  时间和人生,被染上木色

一行人随着小区内“秋月琴坊”的立牌标识,很快找到了袁申水的琴坊。一进入工作坊,就闻到弥漫着的木香味。不大的空间,玻璃柜里整齐地陈列着各种式样的胡琴,所有的木色都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被泼上古朴的金黄色。

看这一房间的老木件,当知是制作二胡的材料和工具。在与袁申水的交谈中,才发现他与木的关系非同一般。

年轻的时候是木工出身,常年和木工活打交道,形成了袁申水口中“木工基础比较好”的缘由,因此多年以后制作二胡,也是相当的游刃有余,对精良木材的选用,都有着一眼看透的本领。

年轻时候偶然的一次乐器厂参观,袁申水成为了厂里乐队的成员,经费有限买不起乐器,于是这个乐队便自给自足,自己做琴自己拉奏。有同事教学,有演奏氛围,有了这番过往,还有着打小对音乐的喜欢,这二胡在袁申水的手里,开始越拉越响。

匚  琴声传百里,那是富有生命力的乐章

年轻时候沉迷二胡,成家后重心转移,方在退休后重新拾起。袁申水二胡的生意可谓另辟蹊径,在人群涌动的广场上吸引了来客。闲来无事在广场上拉琴,琴声悠扬传几里,皆由这手作的胡琴发出,众人闻声而来,便对一把好琴有了好感和兴趣。口碑邻里相传,顾客纷至沓来,这市场便慢慢地起来了。

袁申水自我评价二胡拉得不甚好,认为自己做琴似乎不怎么样,这份颇具谦虚的自信却来自别人的鼓励和认可。他向我们一一介绍着胡琴的种类,边介绍边演奏,旁人听得身临其境,他亦沉浸其间。

拉得不甚好虽是自谦,但当袁申水坐姿端正,手握琴弓,当弦音从弓弦中震颤而出时,在小小的空间里,瞬间拉满了雄浑厚重的旋律,声声有力地叩击着耳膜。

这一刻,仿佛听的不仅是一段二胡的传统曲调,更是自然万木焕发生命的浑然齐奏。余音环绕,似空谷回荡琴音,久而散去。袁申水演奏完,刚才认真肃然的脸上,立刻又展开了笑容。

匚  一把好琴,可以拉上一辈子

买乐器,看的是音质,握的是手感。既然要演奏出动人音色,在木料和皮料上必然是精挑细选的;再者,琴筒的长短、厚薄、宽度、斜度,也是衡量一把好琴的重要标准。

“最起码你这把胡琴做好了,这把胡琴声音好不好,自己要知道。”将一把琴递到对方手中之前,袁申水在音质的把控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优质的琴音能过关,才不枉费摊进时间与精力的选料和制作。

看他专注打磨每一个精致部件的样子,木屑在阳光下飘扬,我们似乎正在经历一种时间凝固的浑厚与静然之美。

一个个饱满的音符,正在这双手中悄悄诞生着。

匚  岁月悠悠,听闻声声空谷琴音

家住小区,将地下车库改造成琴坊,家与工作坊的距离,只有几步之遥。早起喝茶,聊天拉琴,空余时间做做琴,袁申水笑称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居家养老”。

退休后有了大把时间继续年少时的爱好,这悠闲的时光,都流淌在了二胡飞扬的弦音中。并不为赚得多少钱,只为得到一份制琴后自我拉弹的满足和成就。我们从袁申水的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很自然的少年气,就连拍照摆Pose,比个耶都很随意。

墙上照片里的袁申水还是满头黑发,但我们面前的这位手艺人,虽已生出了白发,却丝毫不改昔日面貌。精神矍铄,目光炯炯,一谈起胡琴便饶有兴致。

时间似乎只带走了年纪,却没有带走袁申水对胡琴的喜爱,他就这么一直在音乐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地弹奏着、享受着、生活着。都市人难有的安静下来的沉浸式快乐,在袁申水身上,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并传递开来。

倘若没有喜欢,坚持会变得更难。对于手艺的延续,袁申水是这样深信不疑,对于传承而言,他还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空谷琴音”四字书法悬挂于胡琴的上头,也许这是袁申水对自我一生所描绘的音乐情境:于空山幽谷之中,拉一曲二胡弦乐,风华与悲喜尽在,仙韵荡于缈缈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造得妙琴,奏得佳音,听闻一曲空谷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