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风景线|称雄不称霸,乃我泰山魂 作者:齐靖远

        泰山雄峙山东平原中部,气势雄伟磅礴,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素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观点。五岳为中国最为靓丽传奇的五座历史文化名山,中国的世界名山不少,唯独这五座山尊为"岳",不是没有道理。五岳在我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平原或盆地之上,格外险峻秀美,文化积淀十分厚重,故被称为“五岳”。俗语说"五岳归来不看山",历来有"北岳恒山如行,东岳泰山如坐,西岳华山如立,中岳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赞美。但是,唯泰山素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泰山以其2500处以上历代石刻名碑被尊为中华首座书法名山!泰山以其列入文物保护的古树2万余株载入史册!古代汉族先民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为帝王的历代“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与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天子必到泰山封神祭祀。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远古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等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大名鼎鼎的汉武帝竟然破天荒先后六次封禅泰山。汉武帝讴歌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赞美之词简直到了登峰造极地步。唐太宗随没来泰山封禅,却年年都派钦差大臣代表皇家到泰山隆重祭祀!北宋与金两国虽然战场上势不两立,却共同派大臣到泰山进行大规模祭祀与修建道观庙宇。明朝二百余年,虽然没有一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可是竟然先后派钦差大臣近40次到泰山代表皇帝举办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历代天子封禅与祭祀,终于使泰山中华神山的地位牢不可破。历朝历代这么多天子无数次封禅与祭祀,给泰山留下了不计其数极其珍贵的文物与古迹,使泰山拥有了至高无上地位和尊严。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儒生稽考封禅礼仪,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立颂德石。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使皇位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东汉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唐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皇后武则天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则天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泰山以世界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开创联合国遗产分类标准而闻名!泰山地质古老享誉世界。泰山以其25亿年的绝对地质年龄傲视中华。泰山人文历史非常悠久,泰山东部50万年前左右生活沂源人,泰山南部5万年左右生活新泰智人,再到前7500-前2800年左右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再到传说曰:盘古开天地-太昊-少昊-昊,传说中上古三皇五帝七十二王来登泰山,炎黄蚩尤泰山大战,炎黄-东夷-少数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再到大一统的中华帝国-秦帝国的出现,泰山在中华民族心中成了精神的象征。历代皇帝惊天动地兴师动众的封禅活动和泰山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引来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精美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皆为国宝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草、隶、楷、行、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名副其实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博览馆,堪称全国名山之最。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与2200余处碑碣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极其重要实物资料。历代讴歌泰山的诗篇数以万计,例如著名的杜甫诗《望岳》,李白《游泰山》诗六首,曹植登泰山诗《泰山梁父行》、《飞龙篇》、《仙人篇》,姚鼐《登泰山记》,元好问《游泰山》,康有为长诗《夜宿玉皇顶》,郭沫若文《天上的街市》,徐志摩文《泰山日出》,李健吾文《雨中登泰山》,冯骥才文《挑山工》,汪曾祺文《泰山真大》,杨辛文《泰山颂》,季羡林赋《泰山赋》等等等等精品,共同创造了华夏文坛独一无二的泰山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泰山风景线|称雄不称霸,乃我泰山魂 作者:齐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