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第八课_决策树

2.1 学习的目标和本质


假设给定训练数据集 ,其中为输入实例(特征向量),n为特征个数,,,为类标记(label),,,,,N为样本容量

学习目标:根据给定的训练数据集构建一个决策模型,使它能够对实例进行正确的分类。


决策树学习本质上是从训练数据集中归纳出一组分类规则。与训练数据集不相矛盾的决策树(即能对训练数据进行正确分类的决策树)可能是0个或多个。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与训练数据矛盾较小的决策树,同时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决策树学习是由训练数据集估计条件概率模型。基于特征空间划分的类的条件概率模型有无穷多个。我们选择的条件概率模型应该不仅对训练数据有很好地拟合,而且对未知数据有很好地预测。

 

2.2 决策树损失函数

 

与其他模型相同,决策树学习用损失函数表示这一目标。决策树学习的损失函数通常是正则化的极大似然函数。决策树学习的策略是以损失函数为目标函数的最小化

关于极大似然函数:极大似然法是属于数理统计范畴,旨在由果溯因。把“极大似然估计”拆成三个词:极大(最大的概率)、似然(看起来是这个样子的)、估计(就是这个样子的),连起来就是:大概率看起来是这样的,那就是这样。

比如扔一枚骰子(骰子每个面上只标记1或2),现在告诉你扔了n次骰子其中有k次朝上的是1;然后问你这个骰子标记为1的面所占的比例w是多少?极大似然法的思想就是估计当w取值为多少的时候,k次朝上的可能性最大。具体计算方法就是对表达式求最大值,得到参数值估计值:一般就是对这个表达式求一阶导=0(二阶导<0);

这就是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的原理:用使概率达到最大的那个概率值w来估计真实参数w。决策树生成的过程可以理解成对决策树模型的参数估计(就是基于特征空间划分的类的概率模型),根据训练数据的特征分布,选择使得模型最契合当前样本分布空间时的条件概率模型。

当损失函数确定以后,学习问题就变为在损失函数意义下选择最优决策树的问题。因为从所有可能的决策树中选取最优决策树是NP完全问题,所以现实中决策树学习算法通常采用启发式方法,近似求解这一最优化问题。这样得到的决策树是次最优的。


决策树通常有三个步骤

[if !supportLists]·       [endif]

特征选择

[if !supportLists]·       [endif]

决策树的生成

[if !supportLists]·       [endif]

决策树的修剪

决策树学习的算法通常是一个递归地选择最优特征,并根据该特征对训练数据进行分割,使得对各个子数据集有一个最好的分类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应着对特征空间的划分,也对应着决策树的构建。

这一过程对应着对特征空间的划分,也对应着决策树的构建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开始:构建根节点,将所有训练数据都放在根节点,选择一个最优特征,按照这一特征将训练数据集分割成子集,使得各个子集有一个在当前条件下最好的分类。

[if !supportLists]2.     [endif]

如果这些子集已经能够被基本正确分类,那么构建叶节点,并将这些子集分到所对应的叶子节点去。

[if !supportLists]3.     [endif]

如果还有子集不能够被正确的分类,那么就对这些子集选择新的最优特征,继续对其进行分割,构建相应的节点,如此递归进行,直至所有训练数据子集被基本正确的分类,或者没有合适的特征为止

[if !supportLists]4.     [endif]

每个子集都被分到叶节点上,即都有了明确的类,这样就生成了一颗决策树。


以上方法就是决策树学习中的特征选择和决策树生成,这样生成的决策树可能对训练数据有很好的分类能力,但对未知的测试数据却未必有很好的分类能力,即可能发生过拟合现象。我们需要对已生成的树自下而上进行剪枝,将树变得更简单,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具体地,就是去掉过于细分的叶结点,使其回退到父结点,甚至更高的结点,然后将父结点或更高的结点改为新的叶结点,从而使得模型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决策树生成和决策树剪枝是个相对的过程,决策树生成旨在得到对于当前子数据集最好的分类效果(局部最优),而决策树剪枝则是考虑全局最优,增强泛化能力。

在对此有一定了解之后,我们先看看,如何在sklearn中将决策树用起来。然后再学习其中的细节。



4.3 总结&问题

对于上图的数据可视化结果,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y=1.75这条直线为一条决策边界,y大于1.75属于A类;y小于1.75的区域,被y=0.8划分,y<1.75||y>0.8属于B类;y<0.8属于C类。

决策树是一个非参数的决策算法,决策树可以解决分类问题,且天然支持多分类问题。决策树也可以解决回归问题,按照树的路径追踪到叶子结点,最终叶子节点对应一个数值,且回归问题的结果是一个具体的数值,就可以落在叶子结点的所有样本的平均值,作为回归的预测结果。

并且决策树具有非常好的可解释性。

那么提出一个问题:在构建决策树,进行特征选择划分时,究竟选择哪个特征更好些?

这就要求确定选择特征的准则。直观上,如果一个特征具有更好的分类能力,或者说,按照这一特征将训练数据集分割成子集,使得各个子集在当前条件下有最好的分类,那么就更应该选择这个特征。比如身高、长相、收入等。在找到特征维度之后,还要确定划分阈值,如收入定在多少,作为划分标准比较合适?

因此,首先找到一个维度,然后在维度上找到一个阈值。然后以这个维度的这个阈值为依据进行划分。核心问题是:

每个节点在哪个维度做划分?选好了维度,如何确定阈值呢?


决策树学习算法有三个步骤:

[if !supportLists]·       [endif]特征选择

[if !supportLists]·       [endif]决策树生成

[if !supportLists]·       [endif]决策树剪枝

特征选择,就是决策树的构造过程。

为了找到最优的划分特征,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信息论的知识。

[if !supportLists]·       [endif]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

[if !supportLists]·       [endif]条件熵(conditional entropy)

[if !supportLists]·       [endif]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if !supportLists]·       [endif]信息增益率(information gain ratio)

[if !supportLists]·       [endif]基尼指数(Gini index)


4.1 为什么需要信息增益率

 

我们已经知道,选取信息增益大的特征,可以得到更好的划分。那么为什么要用信息增益比呢?信息增益比优于信息增益的地方在哪呢?

这是因为,信息增益偏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容易过拟合。

假设在信用卡逾期风险预测场景中,有如下数据:

信用级别工资级别是否逾期

11是

21否

32是

42否

那么此时我们分别计算“信用级别”和“工资级别”条件下“预期”的条件熵。

A = H(是否逾期|信用级别) = p(信用等级=1)H(是否逾期|信用等级=1) + p(信用等级=2)H(是否逾期|信用等级=2) + p(信用等级=3)H(是否逾期|信用等级=3) + p(信用等级=4)H(是否逾期|信用等级=4)=0

B = H(是否逾期|工资级别) = p(工资级别=1)H(是否逾期|工资级别=1) + p(工资级别=2)H(是否逾期|工资级别=2)

很显然 B > A,也就是说,对于增益信息:g(D|信用级别) > g(D|工资级别)。很明显,信息增益偏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但是根据熵的公式可知,特征越多,熵越大。

那么有什么办法呢?是在信息增益的基础之上乘上一个惩罚参数,对树分支过多的情况进行惩罚,抵消了特征变量的复杂程度,避免了过拟合的存在。

 

4.2 信息增益率的定义

 

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比定义为:其信息增益g(D,A)与训练数据集D关于特征A的值的熵HA(D)之比,即:

注意,其中的HA(D)是:对于样本集合D,将当前特征A作为随机变量(取值是特征A的各个特征值),求得的经验熵。(之前是把集合类别(年龄、长相)作为随机变量,现在把某个特征作为随机变量,按照此特征的特征取值对集合D进行划分,计算熵HA(D))

其中,$H_A(D)=−\sum_i=1}^n\frac {(D_i|)log\frac$ ,n是特征AA取值的个数。注意区别H(D|A)HA(D)

信息增益比本质:是在信息增益的基础之上乘上一个惩罚参数。特征个数较多时,惩罚参数较小;特征个数较少时,惩罚参数较大。

信息增益比 = 惩罚参数 * 信息增益

所谓惩罚参数,是数据集D以特征A作为随机变量的熵的倒数,即:将特征A取值相同的样本划分到同一个子集中(之前所说数据集的熵是依据类别进行划分的)

信息增益比的缺点是:偏向取值较少的特征。原因:当特征取值较少时HA(D)的值较小,因此其倒数较大,因而信息增益比较大。因而偏向取值较少的特征。

基于以上特点,在使用增益信息比时,并不是直接选择信息增益率最大的特征,而是现在候选特征中找出信息增益高于平均水平的特征,然后在这些特征中再选择信息增益率最高的特征。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第八课_决策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