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甲骨文中已有它的存在。先祖造字时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如何来表达这个广袤不可及的存在呢?
“天”的甲骨文本为人形,突出头部。具体呈现为一个伸展四肢正面站立着的人,其上方加一个框,或者一横,或者两横,代表人头顶及以上的空间。金文的”天“字接续甲骨文的字形,篆文承用金文字形。隶书以后,演变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先祖造字,让”天“和人的头联系起来,实在是简单又奇妙,我们至今还可以从”天“的释义中找到它诞生之初的意义。
《说文解字》中载,“天,巅也,至高无上。”人身上的最高处是巅,即头顶,头顶及以上即为天了。头盖骨的顶部被称为天灵盖,正天丸这味治疗头痛的药,都指向了头顶为天的古老概念。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中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句,源于《山海经》中一位叫做刑天的神,他与黄帝相争,被砍去了头,他继而以乳房为眼目,以肚脐为口,操斧和盾而舞。头被砍去,所以叫做“刑天”。
《易经》有“其人天且劓”的句子,“天”在此处是一种被剃为光头的刑罚,也有解释为额头刺字,均与头部有关。
“天”也被引申为头等大事、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事。例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记,“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后来演变为我们今天常说的”民以食为天“。
“天”是我们中国人幼年时最早识认的汉字之一。在蒙学经典中,《千字文》开篇 “天地玄黄”,《名物蒙求》开篇“天尊地卑”,晚清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首字也为天,并借用《说文解字》的解释,“至高无上曰天。”
《澄》中继续解释说:“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愈远则愈薄。以风雨表测之,高千尺,气轻三十之一;高万有六百尺,轻三之一;高万八千尺,轻二之一;高至二百余里而气尽。气尽则空,故曰天空。”
用现代汉语和其度量衡来解释此段文字:天,聚积空气,而空气则包围着地面。靠近地面的地方,空气浓度高,距离地面越远,空气越稀薄。用气压计来测量,空气在高约333米的地方比其在地面处轻1/30;在高约5333米的地方比其在地面处轻1/3;在高约6000米处轻1/2;及至10万米已无空气。没有空气即为空,因而称为天空。
这样对我们司空见惯的“天空”之解释,是否让我们恍然一笑呢?
《道德经》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在古人的概念中,天是高不可测的,久远的、没有穷尽的,带有许多威严神秘的色彩。“天”被赋予了一种超越自然的存在,宇宙万物的主宰、神灵之意。
有很多例子,如我们熟悉的篇章《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我们看到楚霸王项羽在山穷水尽之时,将自己全盘皆输的结果归于上天的惩罚。
《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意是讲,上天监察人间,给周文王以天命,并在他年轻之时,为他缔结好姻缘。“天作之合”由此流传至今,成为今日我们仍旧用来祝福新人的吉语。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帝王被称为天子,也就是说世间的王位顺从于上天的主旨,王爵由上天赐予。
这种超自然的释义,我们仍可以在天理、天道、天意、怨天尤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词语中找到,唯物论者则用大自然、自然规律、时运等来替代解释”天“背后的神秘意味。
在现代汉语中,“天”字也承载着丰富的释义。它可以指一昼夜的时间,如昨天、今天、明天……也指一天中的某段时间,三更天、白天。
表示更长一些的时间范畴,“天”也指时节、季节,如春天、三伏天、黄梅天……另表示气候、天气,如晴天、雷雨天。
“天”也作为量词来使用,例如一个大月有三十一天。
作为形容词,“天”有自然的、天然的意思,例词有天才、天性、天籁之音等。天价、天量中的“天”则指数目极大的意思。“天”还有顶部的,头顶的意思。例如,天窗、天花板、和前文所提到的天灵盖。
作副词讲,“天”则有很、非常的意思,如天大的好消息。
“天”字暂且读到这里,但仍然有非常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发掘。
最后,我想用一首词来结尾,体会在千年前一个夏夜里,天上月朗星稀,田间蛙鸣花香,一个诗人且行且住,所见所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相关文章
读字笔记〔7-8〕彗和孛
读字笔记〔9〕母
读字笔记〔10-12〕斗 魁 宿
读字笔记〔13-14〕雨和露
参考文献及来源
1. 《字源》,李学勤 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12月第一版
2.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清)刘树屏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
3.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5.《甲骨文书法字典》,樊中岳、陈大英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