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7

作者的灵魂碎片

       说来惭愧,这竟是我上大一第一本完整看完的书,上了大学之后,的确有很多空闲时间,但也确实缺少了自律。开学三分钟热度的《鲁迅文集》,从图书馆借来厚厚的上册,最后拖到逾期了也没翻开超过五页,又背着厚厚的文集送了回去,心里也是重重的,被愧疚压的。想到文集就这一份,我借了就算了,还预期了,最罪孽深重的是,还没看完。我始终觉得,书籍是作者的一个灵魂碎片,而我,把鲁迅的灵魂碎片压在杂书之中,翻都没翻开,深感愧疚。

        后来,陆陆续续地,钱理群先生的《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花了两三个月,只看到第三篇,钱理群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也没能读下去。所以,我决定用一定刺激,激活我的阅读习惯,激活了之后,才能真正重回灵魂交流之中。而这刺激,便是侦探小说。

        所以,利用好几节通识课,我看完了《消失的13级台阶》,第一次看高野和明的侦探小说,笔风类似于东野圭吾。我感觉日本小说似乎都是淡淡的,很少形容词和辞藻,更多的是对空间的具体描写,具体的不是各种形容词,而是,例如,房间的布局,细小的物品的摆放的位置,让我脑海里能清晰浮现房间的样子,似乎就在眼前。人的描写也是淡淡的,对人的五官描写不是那种,什么形状的鼻子,带有比喻的眼睛,带有比喻的手指之类的。更多的是,以观察者的角度写出,这个人的长相带给观察者什么感觉,第一印象。

     “眼前的这位年轻人穿着白色衬衫、棉布长裤,腰带将裤腰勒出很多皱褶,大概是监狱生活让他的体重下降了。尽管如此,穿上了自己衣服的纯一还是比穿囚服的纯一看上去更靠谱。”没有对他长相的详细描述,但读者需要知道的都有了。总之,比起那些言情小说之类的,我是更喜欢这种的,对书中人长相的描述也是书中人进行描述,而不是以作者对他进行丑美的审判。一切以书中人性格和剧情推进为主。

       这本书是复仇与救赎之间的穿梭,救赎他人的同时,实际上是救赎自己。而对他人复仇的同时,也是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复仇之中。这本书也引起了我对社会的一类边缘群体——刑满释放人员的思考,他们能够融入这一群体吗?他们在承担了并付出了法律上给予他们的惩罚和代价,但社会是否认可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否认为他们能够改过自新?刑满释放人员该如何融入进去,或者换句话说,社会应该给他这个机会吗?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犯罪是他们本性难移还是社会逼迫而导致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