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4

浅议观音生地观音文化精神

/文: 心若清风

      观世音菩萨不但在佛教中位居诸菩萨之首,而且在道教中的信徒中,大部分在敬奉道家诸神天师时,也在敬奉着观音。甚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时,也默祷"观世音菩萨保佑渡过难关"。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信徒最崇奉、拥有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菩萨。观音信仰缘结四海,其影响更远及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传佛教流传的国度,有着“大半个亚洲的信仰”之誉。如今更随着佛教广泛弘传而传播到了世界各国。在中国汉族地区,观音信仰的流传更为广泛,“户户观世音”这样的俗语就反映了这种流传的广泛程度。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们对观音信仰在中国盛行是没有任何怀疑。观音是:真,善,美的化身。是老百姓心中救苦救难的菩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是也表现出了他们对平安稳定生活的迫切需求。

在中国由于受特有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式佛教观音信仰体系的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体系,它在历代以来主要体现慈悲与宽容,仁爱等,在现实生活里观音信仰体系主要标志是;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显″真善美"的观音文化精神。

西礼两县地区是个神奇的地域,伏羲出世、画卦,秦国崛起,牛郎织女,王母娘娘,九天玄女,杨二郎的故事等等,大都渊源于此。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乞巧文化,仇池(氐羌)文化、三国文化、陇蜀故道文化在这里相融,地方文化底蕴十分浓厚。这里不但是中西文化陆路交流的热土,而且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之地。氐、羌、西戎等少数民族的原创小国家, 有很多的传统文化从这里逐渐播洒到东方及世 界各地。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观音文化,她在西礼这块土地上的形成,体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传承下来的美德,观音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首先以儒家修身 道家养性 佛家修心 ,三家文化共同构成了千百年来亚洲国家信仰的观音文化,信仰力度深渊持久,其影响力在世界宗教界非同凡响。总之是儒释道三家融合成一种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在佛教中国化演变过程主要是他慈悲为怀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她体现的″真善美"的形象,与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教化相融合,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生守则。她的慈悲之心,更加符合中国老百姓“慈父悲母”的一贯感知。再以观世音菩萨的俗身一一妙善公主舍身救父的传说相融汇,她的″孝道入佛."在儒释道三教中影响极大,观音文化是三大宗教文化大融合的结晶。最终完全实现了亚洲国家和中国本土化,扩大了观音信仰的受众面、提高了辨识善恶真伪的力度,加快了历代社会正能量的传播,顺应成为了东方文化的精神坐标。然而国内对观音文化发源地,

      一,传说中的西峪国

中国有多处与观音菩萨相关联的香山,以河北省南和县、四川省遂宁市、陕西省铜川市、河南省平顶山市等地的观音文化而驰名,它们之所以神圣和被人向往,皆与观世音菩萨的凡俗化身——妙善公主于香山成道的传说有关。在咱们陇南西和县与礼县交界之处也有一座香山寺,由于地处西部山区,位置偏僻,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二十一世纪以来它因观音文化在国内影响甚大,一年四季香火常旺,常年都有来自国内信众的朝拜,爱好传统文化的人们旅游或探究

位于西和县城北五华里处的西峪镇西峪坪 是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据传曾是汉代初期西峪国(也称兴林国)都城中心的城池,现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据有关专家考证,遗址有着七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古文化的历史,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同样是历代以来西和人传说中的观世音诞生之地,是中国观音文化的发祥地,据传秦汉时期的兴林(西峪)国的国都就建于此处,传说了数千年的故事,经过国内多位民俗专家考证,西峪坪无论从传说中地名及地理位置,这里都与观音文化的发源地息息相关往。

        兴林(西峪)国,是陇南氐族的中心地区,为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西礼县的秦国的附属国,辖今西和县北至石堡、南至太石河、礼县石桥以南的下四区一带,西峪国所在地属氐族白马系部落所在地,西汉初年被纳入汉王朝版图,但在当时乃是氐人部落酋长管理制。 据传周秦时期西峪(兴林)国就存在了,氐族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活动在今甘肃省东南、陕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交界处,包括渭水、汉水、嘉陵江、岷江、涪江诸水源头。汉代在氐族聚居区设置的十三道、县,有河池县、武都道、氐道、故道、嘉陵道、阴平道、略阳道等。南迁的氐羌不断繁衍,形成耗牛种和越嶲羌、白马种、广汉羌等若干部落。(氐道就是现在的西和县长道镇,后来因笔误,将氐道误写成今天的长道了)《魏略·西戎传》载:“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郡治在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作者注)……/

        余东南流,径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阳,窦融等悉会。天水震动,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广死,嚣愁穷城守,时颍川贼起,车驾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岑等壅西谷水,以缣幔盛土为堤,灌城,城未没丈余。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王元请蜀救至,汉等退还上邦。但广、廉字相状,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习讹为杨廉也,置杨廉县焉。又东南流,右会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东北流,径戎丘城甫。吴汉之围西城,王捷登城,向汉军曰: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将亟罢,请自杀以明之。遂刎颈而死。

二,儒道两教是观音文化的基石

纵观观音文化在西和的形成,唯现存的“汉阳舟子集”和<观音济度本愿真经〉中的记载较为确切:对观音故事的时间地点、国名有具体的交代“大汉文帝初年,在西土有一兴林国,国王妙庄王有三女,其小女妙善………被禁白雀寺……到大香山,九年后舍身脱壳羽化成佛。”清宣统六年,赵悟元《渡迷船》记述:香山菩萨仍吾西峪国王之女,大汉文帝初年,吾以义子而成佛。留神迹于白雀,舍金身于香山……。”无论是历史记载或民间传说,都与锦屏山下的西峪坪和观音生身地方密不可分。距今将近600年的《观音济度本愿真经》中描述的兴林国或许就是西峪国。现在全国的几处大香山,除陇南的香山,其余大都没有兴林国遗址和白雀寺。位于西和县西峪乡西峪坪的古城堡,此前有学者认为就是兴林国国都,它也是仇池国国都,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国都而言,白雀寺正好相合于故事中“本城南有个白雀寺”之说。

三,西礼两县与观音文化有关联的地名考释

        当然,故事部分是传说,但其传说中的国号与年号,及部分地名实属巧合;大汉文帝初年,兴林(西峪)国,花园(秦周坡),暖水泉与挣命坡,观音殿与白雀寺,阴阳山与梳妆石,梳妆楼,小香山与大香山(舍身崖)。在历史传说中和仇池山、龙凤峡、牛儿坪和八峰崖、凤凰山都有故事情节相连。最有依据见证的在大香山有一块古石碑上记载着“大汉皇帝七年了道于斯,显化十方大慈大悲普贤菩萨墓…"和观音与普贤的两个墓,皆可证明观音生身于西和,观音文化形成于仇池大地。综上所述,可见观音文化在西和的根基是根深蒂固,历史悠远。观音文化是宇宙法则,世界真理,中华精髓,助人为乐,救苦救难,因果轮回,丝毫不差。观音文化传于人们的主旨精髓是“真善美”,是一种很平常的社会正能量,只在乎世人是否去做罢了

博大精深的观音文化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信仰和崇敬,是因为观音文化以慈善,厚朴,仁爱及无私奉献,舍其身成就他人和劝善世人孝道等正能量的精神,在教化着世人,才得到了世界数千年的敬仰和认可。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慈”是给人以快乐,即“与乐”;“悲”是解除人们的痛苦,即“拔苦”。观音信仰反映出了华夏文化的深厚积淀。它涉及儒、释、道三教,并且涉及哲学、宗教学、考古学、建筑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广泛领域。西和是伏羲生处,也是伏羲文化的孕育之地,从历史来观是深奥的伏羲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观音文化。发挥本土文化优势,促进两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目前,以仇池山为中心的伏羲文化旅游景点,以云华山和晚霞湖为中心的乞巧(先秦)文化旅游景点,已初步带动了西和南北两区域的旅游方面的经济发展,倘若再能增添以锦屏山或白雀寺为基点,连接阴阳山,黄江水库与梳妆石(铁箍坪),梳妆楼与小香山,大香山为一体的观音文化旅游链条,赐予民众的不止是人人胸怀宽宏,慈悲,仁爱的心理教化,还大可带动一方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增加沿途村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借凭探究观音文化契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链,是件很有重大意义的事,对西礼两县地方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西礼两县是观音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观音文化传播了一代又一代,每一代人都受着观音文化的熏陶,他们组织的民间公益团体,为社会上做着公益和慈善事业,他们的行径在感召着民众,同时也逐步带动了很多人参与公益活动。传播和探究观音文化是一项有益社会的善事,进行抢救和挖掘观音文化,发扬光大观音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让仁爱,慈善,乐于奉献的观音文化精神,运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修心正身,净化心灵,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依托观音文化的基础,继而还可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社会经济大发展,造福一方百姓,也算是奉行了菩萨心(行)。

中国式的观音文化是佛教中国化的典范,其济世助人的“大慈悲”观音文化和向往美好生活的观音民俗,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真,善,美"社会正能量的主要元素。弘扬观音民俗文化,对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具有重要作用。观音文化影响广泛,对增进中国各民族、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共有文化认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