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众号中常常抵制电子产品,还在《新年计划——敢不敢定一个简单的小目标》中给自己制定了不带手机进卧室的“非常计划”。这个计划“非常”到我的朋友们看了就直接把我推入老年人,甚至外星人的行列。
但现实生活中我依然是一个重度电子产品依赖者。
我的iPhone使用频率非常高。
开车的时候,连接蓝牙听“得到”和“千聊”,平均每天接近一个小时。
看书时,有特别好的段落,打开“全能扫描王”拍下来,直接在“坚果云”中归类,并同步到我所有的电子产品中。
我有新媒体课程在“唯库”平台上,每日要在微信群里查看作业任务,写完后通过“计划控”小程序提交打卡,并接受老师点评。
我的公众号虽然目前是每周一更,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集中在周五这一天写,平时有灵感,就会随时随地用“讯飞语记”说出来,它会转化成文字供我日后使用。
每月的信用卡账单在手机银行还款,任何收付款都在手机端完成。
更不用提微信、美团、淘宝、当当、支付宝,还有陪伴每日洗手间愉快光阴的爱奇艺和腾讯视频。没有它们我怎么活。
上个月福安村菜市场升级,不但品类大增,且每档面前均张贴了二维码。作为村民的我终于实现了买一根葱也微信支付,标志着我的生活彻底步入“零现金”时代,出门再也没有带过钱包。
我唯一没有养成的,是用电子产品看书的习惯。而总有一些好书,是可以让人放下手机的。
01.《小舍得》
作者:鲁引弓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02.《小别离》
作者:鲁引弓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中国的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是很容易焦虑的。
这种焦虑很大程度来源于社会变革,70后80后一辈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没有感受到中国社会像现在这般贫富差距悬殊、教育资源严重两级分化,还要被互联网大量信息洗脑。所以,他们也不能理解我们孕育子女后,为什么三不五时瞎蹦哒。
回想布丁小姐幼升小时我提前一年就准备报名的工作,离家最近的私立小学教学质量还不错,开车不超过十分钟,再理想不过。
后来有经验的人告诉我往年报名,提前一天就要通宵排队,可能轮到你时名额已经没有了,当时我就焦虑了。
我在网上查到电话打到教务处咨询,说孩子明年才上学呢,提前一年排队总可以排上吧。对方的声音透着怜惜,可能没见过这么傻冒的家长,她说,提前没有用啊,我们还没有开始下招生通知呢。
那什么时候可以下通知呢?我应该如何知晓,如何报名?
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会对外通知。如果你得到消息,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到网上报名,不过要快一些,这两年开始网上报名后,十来分钟就会满额。
懵了。
配图选自同名原著改编连续剧《小别离》
回家以后,我的焦虑持续升级。全家人翻江倒海地折腾了一段时间,把上下所有人脉梳理个遍,最后找到外婆的闺蜜的儿媳妇的表亲戚是这所学校的老师。招生通知下发的时候她告诉了我们一声,某周六上午9点开始网上报名。
当天8:30分我就守在电脑前,提前将所有可能想到的资料信息都打在Word上,然后不停刷新报名网页。报名界面开启的那一刻,我就像听到了冲锋号的士兵冲出战壕一般,瞬间挺直了腰杆,迅速复制粘贴。
可能是因为很多家长还是采取打字输入的方法所以慢了一拍,也可能是因为我家网速太给力,总之就是很顺利地报上了。
但这期间还有小插曲。填表过程中我的手机就不停地响,无暇顾及,陆先生也在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同时登陆输入,以免我这边有闪失,他抽空看了一眼我的手机,说怎么这么多人给你打电话。
报完名后,我喝了口水,然后查看手机,凭直觉赶紧先给要好的朋友回电话,因为她家孩子也要上同一所小学。果然她说一直登陆不进网站,让我帮忙报。我一进登陆界面,发现已经满额。这真的是十来分钟上下。
后来又陆续回电话,发现许多朋友也没报上,他们有的还去网吧蹲着,因为网吧网速比较快。
我妈最看不惯我一有事情就茶饭不思的样子,期间她也有她的焦虑,对我说,划片去公立也挺好的,福安村小学真的不能去吗?你对小学抱这么大期望,以后可别对孩子也要求这么高啊,她就上个普通的学,做个普通的孩子挺好的,不许逼孩子啊。
配图选自同名原著改编连续剧《小别离》
我只有一直苦笑着说,你看我像逼孩子的人吗?你以为这学校报名辛苦它就不普通了吗?错了,它只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它只是我能费点劲够上的好那么一点的资源而已,因为再好的我也没能力去够了。
我当然知道孩子是普通的孩子,所以更要在坏境上多帮她一些,我们也只能在环境上帮她那么一丁点。精英、学霸只是凤毛麟角,你以为那么多家长挤破了头送孩子去教学好一点的学校就是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吗?又错了,只是因为圈子。
你看那菜场小学,站门口抽烟的孩子还没我家布丁个子高呢,你希望她将来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我到了今天,都还得校友的帮助,好多人依然是我生活和工作的榜样。我只希望她未来这条路能走得正向一点,父母帮不了她,她的人生得靠自己从环境中不断学习,从圈子里不断学习,我希望有人可以帮助她!
现在回想说过的话,太drama,真的好去写剧本了。
配图选自同名原著改编连续剧《小别离》
鲁引弓的书,没有讨论,也不去批判什么,他只是用一个个故事,把教育大环境下整个家庭的纠结和不易真实地呈现出来。而且不沉重,很克制,甚至很幽默。
这是我近一年看过的教育类书籍中,最引人入胜的两本。看完了书,抬起头来看人群,忽然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尤其是每日接送孩子,看到校门口涌动的一张张苹果脸蛋,他们是未来时代的弄潮儿,如今只能在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教育浪潮中随波逐流,还没有力量去选择。父母是避风的港湾,也是现下唯一可依赖的风帆。如果父母没有宽容的爱惜和理性的判断,他们将被带到哪里。
02.《巨流河》
作者:齐邦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常常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只要生长在特殊时期,就会有精彩的故事,就足以成为传奇。
我的外婆87岁高龄,因参加过抗日一直享有政府特殊津贴。曾经有一段时期,我鬼迷心窍突发奇想,妄图借助她成为网红,成天缠着她要素材。
外婆当年你有没有在冯白驹将军身边呆过?
没有。
你有没有见过将军本人,或者其他比较厉害的人物,例如吴琼花。
没有。没有吴琼花这个人。
那外公有没有跟你提起过他跟在谁身边打了了不起的一仗?
没有。
我不死心。
你和外公谈恋爱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惊险的,或者浪漫的事情发生?
没有。
我有点恼羞成怒。
没有任何厉害的事情发生?谈恋爱时没有被追捕过,没有你掩护我我掩护你?没有拿起大刀一起上阵劈鬼子?连指挥官都没有印象?外婆你参加的是假革命吗!
我外婆也恼羞成怒了:“我当时年纪小,就是个烧火做饭洗衣服的,什么场面都没见过,也算参加革命了。怎么样吧!”然后把我轰出房间。
所以,时势造英雄也是看命的。
其实,生在诡谲莫测的动乱时代,能够有幸保全自身何尝不是莫大的幸福,如果可以选择,并非每个人都想成为传奇故事的主角。那样的一生可能波澜壮阔无比荣耀,但也往往意味着经历生离死别,颠沛流离。
齐邦媛的这本书是她的传记,她的人生是传奇的,有一个作为“台面上人物”的父亲齐世英,和一个饱尝封建盲婚的痛苦,在战乱时期以爱温暖无数学子的母亲,她青春与家国共难,中年在台湾执教,晚年重返故里的人生,还有“一九四三春风远矣。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的少年英雄张大飞。
这一切在她笔下,以平和如水的文风娓娓道来,遣词用句优美且大气,丰厚的学养洋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折服。这种阅读的体验,远非当下畅销书籍快餐式的创作可比。
03.《欲罢不能》
作者:亚当.奥尔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其实不是一本太好啃的书,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最好还能有一些看国外心理学领域翻译版书籍的经验,熟悉此类书籍的逻辑和常用语言,对理解有帮助。比如看看《第七感》之类的。
我觉得这其实不是我们读者的问题,而是翻译的问题,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译者就不能灵活一些,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再创作,是有空间把一本书变得更适合中国读者阅读的。
比如英文的定语往往在主语的后面跟着一串,我们中文的语言习惯却不是这样,翻译的时候不够体贴,有时候真会出现每个字都认识,但完全读不懂什么意思的情况,绕来绕去头都晕了。
可是,书有时就像食物,好吃的东西没营养,有营养的东西不好吃。确实对身体好,也还是得吃一点啊。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原因其实在书单的开篇已经写得很清楚。网络世界,每个人都有行为成瘾的可能。
它至少可以满足你以下好奇心——
乔布斯在2010年推出了iPad,他在活动中用90分钟解释了iPad数以千计应用程序的最佳方式,认为人人都应当拥有一台iPad。
但在同年年底,乔布斯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他的孩子从没用过iPad,孩子们在家里能用多少技术,他做了严格的限制。
Blogger、Twitter和Mediu三大平台的创办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说,他给两个儿子买了数百本书,却不给他们买iPad。
游戏设计师对“魔兽世界”避之唯恐不及,数量惊人的硅谷巨头们根本不让自己的孩子靠近电子设备。
为什么这些生产和设计高科技产品的人,却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决不能上瘾。
答案都在书中。
我们注定要在互联网时代中走向未来,我只希望我的孩子,终其一生能学会让电子产品为其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被奴役。
<全文完>
齐悦梦想社群第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