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

安禄山的叛乱被称为“安史之乱”自然不是只有安禄山一人,真实领导叛乱的有安禄山、安庆绪父子和史思明、史朝义父子。

安禄山是这场叛乱的发起者,他的被刺杀促使叛军分裂,加速了叛军的灭亡,但是“安史之乱”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要将其扑灭,必然要费更大的力气。

安禄山久在三镇,心怀异志,培养了一批不愿臣服唐朝的将领

“安史之乱”的爆发,一方面是因为唐玄宗因为战争的需要,提升了各镇节度使的权力,成为军政一把抓的封疆大吏,使其有了对抗朝廷的资本。

另一方面,唐玄宗时期,宰相大都是由各地节度使升任,到李林甫为相期间,为了防止有人从节度使升上宰相,向唐玄宗进言重用番将为节度使,自此开始安禄山就开始走向高位。

天宝元年,唐玄宗设置平卢节度使,任命安禄山担任,天宝三年,安禄山又接替裴宽成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不断贿赂朝廷官员,买通其在唐玄宗面前给自己说好话。

后来安禄山又通过贿赂杨贵妃,成为杨玉环的养子,愈发获得了唐玄宗的宠信,向唐玄宗索要河东节度使,平步青云,成为权倾天下的三镇节度使,手握十余万兵马。

安禄山升任范阳节度使后,不久就开始了密谋造反,在范阳北面修筑雄武城,以防御外族为名,私藏武器、粮食,准备叛乱之事,训练的战马就有一万五千多匹,开始做叛乱的部署。

从开元二十年,安禄山成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义子开始,安禄山就盘踞在河北达二十多年,成为三镇节度使后,安禄山网罗人才,培植自己的反叛势力。

多年的积累,安禄山网络了张通儒、李庭坚、平冽、李史鱼等谋臣,提拔了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等武将。

虽然说唐朝历时八年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从安禄山叛乱开始,河北之地就已经不是唐朝的国土了,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名为大唐藩镇,其实是国内的割据势力。

河北三镇节度使基本都是内部世袭的,基本不听从朝廷的指令范阳的李怀仙、魏博的田承嗣、成德的张忠志,这些都是安禄山的部将,可见安禄山在河北的势力之强大。

安禄山的死,本质上是叛军内部的权力争夺,加速了叛军的分裂

安禄山本身就是一个三百斤的大胖子,又加上眼睛有点问题,起兵以后不久,就视力越来越差,最后都看不见东西了,同时有得了疽病,性情越来越暴躁,对周围的人不是打就是骂,经常痛下杀手。

洛阳称帝之后,安禄山就经常居住在深宫之中,很少与诸将议事,诸多事务都是由严庄来传达,因为严庄见安禄山次数比较多,被安禄山骂得也比较多,时常被安禄山鞭打,心里十分怨恨。

比严庄还怨恨安禄山的是安禄山的内侍李猪儿,李猪儿是契丹人,从契丹部落逃出,跟随安禄山随侍左右,李猪儿本不是宦官,却被安禄山阉割了,陪侍安禄山左右,挨打最多,心里的怨气也最大。

安禄山称帝后,比较宠爱妾室殷氏,对殷氏的儿子安庆恩也很宠爱,时常想让安庆恩取代安庆绪,安庆绪担心自己的位置不保,就与严庄、李猪儿联合,公元757年正月初五,三人趁夜进入安禄山的住处,李猪儿挥刀将安禄山杀死,并将安禄山埋在床下的深坑中。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外宣布安禄山病危,立安庆绪为太子,主持军国大事,不久后安庆绪继位称帝,对外发布安禄山的死讯。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命令史思明返回范阳留守,范阳是安禄山叛军的大后方,安禄山从长安、洛阳劫掠的大量财宝都储存在范阳,史思明返回范阳后,靠着安禄山留下的财宝,不断积蓄力量。

另外,安庆绪暗弱无能,在长安、洛阳等地屡屡战败,叛军人心惶惶,如青州、齐州节度使能元皓,德州刺史王暕等人先后归顺唐朝,安庆绪败退邺城后,部将李归仁率精锐部队逃回范阳,归附史思明,史思明逐渐强大起来,不再将安庆绪放在眼中,不听其号令。

“安史之乱”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史思明,杀死安庆绪,高举反叛大旗

唐肃宗至德二年,也就安禄山死的同一年十月,安庆绪领导的叛军丢失长安后,又在陕郡遭遇惨败,安庆绪从洛阳败退到邺郡,安庆绪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在相州拼死一搏,设计击败李光弼的军队,一时间声威大震,原本离散的叛军又纷纷归附。

此时躲在范阳默默发展的史思明,因为李归仁率领三万大军归附,实力越来越强大,随着安庆绪在邺城又再次不问政事,整日宴饮,又听信张通儒谗言,杀死大将蔡希德,再次人心离散。

史思明的兵力越来越强大,安庆绪慢慢开始忌惮史思明,开始密谋除掉史思明,判官耿仁智趁机进言,认为唐朝中兴在即,应该归顺朝廷,同时乌承玼也认为安庆绪不能长久,不如归顺朝廷。

于是史思明趁安庆绪派阿史那承庆、安守忠、李立节前往河北征调各路兵马的机会,出城迎接他们,将他们引入府中,将其部下缴械,拘禁阿史那承庆,斩杀安守忠、李立节,向唐朝上表投降。

唐肃宗得到史思明归顺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加封史思明为归义郡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命他率部讨伐安庆绪,一时间河北各路除安庆绪占领的相州外,其余各地都重新归顺唐朝。

但是,史思明的归顺朝廷,并不是真心的,仍与叛军来往,并不断招兵买马,引起朝廷的警觉,同时李光弼也上书认为史思明还会再次叛乱,于是唐肃宗密令乌承恩借机除掉史思明,不想事情泄露,史思明再度反叛。

公元758年,也就是安禄山起兵的第三年,唐肃宗派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合计二十万大军围攻安庆绪,安庆绪一路败退,撤入邺城,派人向史思明求救,表明愿意让出帝位。

史思明从范阳发兵十三万,南下救援安庆绪,派兵攻下魏州后,唐军内部发生分歧,邺城久攻不下,史思明趁唐军疲敝之时,派兵劫掠唐军的粮草运输,待时机成熟后,两军在安阳河北岸列阵交战。

在两军正交战之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两军全都大惊而退,唐军因为缺乏统一的指挥,一发不可收拾,除郭子仪退守河阳桥外,其余各镇节度使均退回本镇,邺城之围解除。

史思明解除邺城的围困之后,在叛军中获得了领导地位,不久之后假意诓骗安庆绪出邺城,进入他的军中,乘机谴责安庆绪弑杀安禄山的罪名,将安庆绪兄弟四人全部杀死,夺取了叛军的统制权,返回范阳后史思明称帝。

史思明成为叛军的统帅,登基称帝后,因为唐军在邺城的失败,短时间内难以再度组织起庞大的平叛大军,再加上唐朝皇帝对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猜忌,重用宦官鱼朝恩等人,打仗外行,添乱内行,唐朝的平叛一时陷入低谷。

此时史思明趁机发展势力,一路向南进攻,一度攻入洛阳,使潼关以东仅剩李光弼坚守的河阳三城,史思明久攻河阳难有进展,史思明在河阳陷入困境之后,此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势力才开始慢慢瓦解,大量叛军将领投降朝廷。

直到公元761年,唐军开始反攻洛阳时,并且不久之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才宣告安史叛军逐渐走向灭亡,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6年之久了,两军的战线还僵持在黄河一线,可见唐玄宗给予安禄山的势力之强大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