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3

《论语》为“论道之语”,随后即讲述《学而》篇,或者依经解经来阐述文辞意义,或者以经文义理来与生活经验对话,以生命反省体悟来印证经文意境,如是阐发经义,融入生命智慧的对照阐发,有了信解行证的底蕴,讲经声韵雄伟如洪钟响荡,振聋发聩,荡气回肠,不像一般的知识诠解,迥异于一般的白话解释,更不同于高中之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教导内容,一连讲了七个小时,旁征博引,发挥融通,的确打开了一扇窗,得以看到广阔深切的经典智慧,也因为有毓老师的引领教导,至今仍喜欢华夏经典,也乐于分享过去在天德黉舍(奉元书院)听经学习的心得,以下乃参照过去跟随毓老师学习经典的记忆,加上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学术经历与生活经验,对经文字辞予以“时义”诠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学者觉也,学者效也,觉知效行,知行合一即是学,又以不迁怒、不贰过为好学的基准。

学字由甲骨文到篆文的字形演变

学乃是由睡觉的无意识到自觉意识的苏醒,学乃是唤醒睡觉不觉状态,使能觉醒知道,此外,学乃是做中觉,不断内外交感、接触操作,观摩交叉打结建构的方式,自己边看边揣摩如何操作可以像样,效法好样子,依样效法实行,使建构有因革损益的创发转化,是以学乃是觉知效行的交参增长,知行合一为学。

教字由甲骨文到篆文的字形演变

就字体结构来阐述分析,学与教都是爻与子的字根,爻乃是交叉连结、记事操弄、交织建构、交感相与、交易感通、终始交际、交互摩荡……的通变行事与象征实践;爻又有交易变化,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交织传递建构与转化,子乃是从初生开始即对周遭环境与人事物有直觉的交感互通、是生命成长的初始,具有吸收性心智,子又有孳长生发不已的持续状态;如果随着年岁滋长或者地位提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转变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又终则有始的循环提升而为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直指贞观,从出生到死亡的终身学习,皆得以有真诚童蒙的观照体察。

爻之下有子,即是摩荡感通的品物流形,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新新不已的推陈出新;学乃是年轻幼子双手操作如何将东西如结绳交织般形塑有结构的样态,亦是藉由交连建构的操作效法,内心能感悟理解,又能有模式再生产的继承转化,教则是手拿棒子在旁边指导学子如何藉由交错连贯的建构,长其善而救其失,使潜力得以发挥,缺失逐渐改进,内化与表现得以日趋完美。又若先觉觉后觉为教,觉觉相续,继志述事,继明照于四方,则教学不外于明明德于天下。

若教之左偏旁孝,乃爻子的组合,与孝道之孝字乃是小子在老子之前引路,老子抚摸小子的头,老少之间不离不弃,两者并不相同,老子的谆谆教诲与长养教育,可以指点在前的小子进展的经验参考与观念启发,虽然字形不同,但是意义可以旁通,教以孝立本,孝为教之经,在学校老师教孩子要如何孝顺父母,在家老子要小子如何尊师重道,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儒家文化的根源传统。

儒家之学主要是学什么?主要是学做人,如《礼记·经解》篇言六经之教皆以“其为人也……”开始,人之所需最重要的是学为人之道,而六经阐述主旨,皆为人之道,而为人至为仁,其核心务本之道,即不离孝弟(悌),下一章即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仁之本在孝弟(悌),然而好仁不好学即有愚之蔽,仁为礼之本,亦是人道之始的养成,儒行归本于仁,此乃道统维系不坠所在。人为何要学?是为了要知道,《礼记·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如何学?其次第如《学记》所言之“离经辨志─进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友─知类通达”。

好学的特质,在于性情的陶冶涵养,然而学乃是让心之所主有所觉知效行,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与志于道相通,则善学者可以游其艺、游其志以立其志,志于学则是主体实践、维心正心的学习,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则学乃为了使心之所主能在时位遭遇因缘,仍可以善用心而适变通志、无住生心,有主体诠释的反身行事;儒学乃力行近乎仁为本,学文以显质,忠信之质当辅以好学之智,学《诗》以言、学《礼》以立,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三达德乃是儒行的基本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