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羞耻非彼羞耻——《羞耻感》书评

罗纳德·波特-埃夫隆的《羞耻感》的标题和封面都很吸引人,但其实从作者在引言中对“羞耻感”的定义就可以大概判断这并不是一本深入探讨羞耻感的书,即羞耻感“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耻的人相信,自己身为人类,存在着一些根本的缺陷”。

这是一个范围非常广阔的定义,在全书看来作者定义的“羞耻感”其实是糅合了内疚、挫败、痛苦、自卑等等的相对消极的情感,以至于把书中很多处“羞耻感”换成其他诸如此类的名词也毫无违和感。而这样去定义“羞耻感”却在写作方向上给了作者极大的发挥空间,想说点什么都可以,确实可以轻易凑到许多字数(也许这不是作者本意)。在后文所探讨的关于羞耻感的“来源”、“防御机制”,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老生常谈,相当于带领大家套用了一下已有的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创新性。

我们已知的几乎所有的感情,如本书所讨论的羞耻感以及其他诸如紧张感、恐惧感、焦虑感,都可以冠上“好\坏的”、“过度\不足的”和“适当的”等前缀。而本书前几章的核心其实就是: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羞耻感。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内容却用了很大的篇幅去举例子、描述现象,以至于认真读下来后发现并没有太多内容。这也是整本书的风格:无尽的例子、空洞而主观的描述,而且在内容上后文多有对前文的重复。

在分析羞耻感的来源和在其成因的解释上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次而没有太多数据支撑。由于作者一开始对“羞耻感”定义的广泛,在第三部分“治愈羞耻感的创伤”中也只能提供万金油式的方法论模板。

不得不吐槽本书12章结尾的练习6,看得一脸黑人问号脸。这里先是提出了一个空洞的圣母式的鸡汤定论,即“原谅那些曾经羞辱我们的人是治愈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倡导我们去原谅他人。而所提供的原谅一个人的方法是:通过多次想象一些美好的事情发生在想原谅的人生身上,直到自己心如止水。然后还要美其名曰原谅对方只是为了增进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为了对方。作者是不是对原谅有误解?原谅确实有释怀、放下的等积极的意味,但并不代表为了达到“原谅”的境界就要不择手段。这种“想象式”的原谅不过是单方面地在情感上重复达到“精神胜利”并进行自我催眠,而没有出现认知上的建设性领悟和突破,对于解决问题根本毫无用处。作为一本心理读物,存在这种具有强烈主观情绪的观点是否不太合适?

看完这本书我对“羞耻感”这个词的理解已经进入一种无助的混乱状态。所以只能自行搜索“羞耻感”的定义重新消化。网页上百科说,羞耻感是美学上指审美中因对象道德内涵的鄙劣而引起的羞愧、耻辱的感受,是自我意识、自我谴责的道德情感.对象高尚的思想、行为使主体意识到自己与之形成的反差或对象可耻的思想、行为使主体意识到自己与之有相类似的特征,都可使主体在自省中惊醒,产生羞耻感。这个复杂的多的定义也确实更接近我心中原本对羞耻感的理解。所以这本《羞耻感》讨论的其实始终是作者自身定义下的“羞耻感”。

自以为在羞耻感这个话题中,其人格基础(特别是自恋)以及性羞耻感应该是不可避免的重点,但本书对前者没有过多涉及,对后者几乎也没有提及。这也是阅读本书后心中一个较大的落差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羞耻非彼羞耻——《羞耻感》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