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菜君倒下了,但半成品净菜这条路不会断

为什么将符合都市生活节奏,节省大量下厨时间的半成品净菜,无法顺利在互联网上推行?青年菜君的倒下到底是资本遇冷的偶然,还是自身发展过程的必然?

首先,互联网+为传统行业提效是其价值的基础,很多行业一旦扯上互联网就要去颠覆旧有的行业,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没有提升客户体验,没有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互联网+就是一个伪命题。从做饭这个角度,青年菜君的T+1就是最大的硬伤,也许北京还好,大家一周五天上班基本雷打不动,工作日临时性的娱乐活动屈指可数,但真的情况是这样的吗?但即使是这样,如果让青年菜君走出京城试试呢?显然,无论是北漂还是*飘,任何城市人的生活都没有那么死板,T+1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订单,所以这是我不看好做半成品净菜做T+1的理由。青年菜君这一点的改变,显然慢于其融资的速度,从2013年到2016年,3年时间都没能从T+1做到T+0。

其次,如果不是一站式平台,只是在一个垂直领域的细分市场,SKU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没办法像淘宝、京东那样的粘性,没法做到客户逛的乐趣,因为客户的选择就是期望快速下单,即使去餐厅吃饭,一般人也希望在5分钟内点完菜吧。正好前几天有看青年菜君,SKU量42个,所以,青年菜君请的五星级大厨,并没有用好,因为即使每天10个菜品,一周轮换一轮,也并不一定比一周直接给出70个菜品感受差,虽然比不上日本的玉子屋一年365个新品、的研发,但客户还是愿意接受变化的吧。

然后就是效率的问题,企业运营效率应该和客户的需求相匹配,然后才有更高的粘性,而不是只管企业自己的效率。自提模式就貌似是当下快递行业的终极解决方案,既提升了配送效率,又兼顾了客户的体验。但是生鲜行业却不行,特别是半成品净菜行业,时效性要求远远高于其他电商,如果不能实现当天的配送,10分钟左右的准时,显然就难以满足客户回家就能烹饪的需求。这样就意味着全城,特别是北京这样大面积的城市,必须通过3-6公里单店覆盖来完成,如果做不到区域内订单的密集度,显然履单成本就太高了。所以,当青年菜君2015年启动全城配送的时候,这个是最大的担心。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事后诸葛,其实,很为青年菜君惋惜的,也感谢青年菜君为行业做出的努力,模式在那,重不重显然已经不重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年菜君倒下了,但半成品净菜这条路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