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读》299:李斯列传(六)


        李斯列传(六)



奏书呈上后,秦二世阅完后大喜,从此施行督责更为严厉,向百姓收税越多的越被看作是贤明官吏。秦二世说:“这样就可以深入推行督责了。”全国受到刑罚的人遮满了道路的一半,被杀掉的人累积在市场中间,多杀人的官吏被视为忠臣。秦二世说:“这些官吏可以说能真正实行督责了。”

当初赵高担任郎中令,因他被他所杀报仇的人很多,他担心有大臣入朝奏报这些事情来诋毁他,就劝说秦二世:“天子之所以尊贵,那是因为别人只听到了他的声音,群臣们都不能目睹其真实面目,所以才自称为‘朕’。陛下年龄太小,不能精通各种国事,现在坐在朝堂之上,如果处理各种事情有不当的地方,就会给大臣们留下把柄,这样就不能再在天下被奉为神明了。况且陛下深居禁宫中,有臣我和侍中等熟悉法令的人陪侍,只要坐等大臣们把公文奏报呈上就行。那样我们就可以先行研究讨论一下,这样大臣们就不会再怀疑陛下处理政务的能力,天下就会称颂陛下为圣主了。”

秦二世听从了赵高的建议,再也不去坐朝听取大臣们汇报,每天只是待在禁宫中。赵高以侍中身份处理政务,所有国家大事全部决断于赵高。

赵高听到了李斯的奏报后,就去面见李斯说:“现在关东群盗很多,陛下现在却急于增加征发劳役去修建阿房宫,聚集天下狗马等无用之物。臣我很想劝谏,但地位卑贱,这才真正是君侯所应该奏报的事情,君侯为什么不去劝谏呢?”李斯说:“事情其实真是这样,我也很久想劝谏陛下了。但现在陛下不坐朝堂,居于深宫,我就是有话想说,也没有人传达,想面见陛下根本没有机会。”赵高说:“君侯真想劝谏,我自请替君侯在陛下面前通报。”

有次,赵高陪侍秦二世玩乐正在兴头上,美女抱在怀中。赵高赶紧派人去报告李斯:“陛下现在正有时间,丞相可以前去奏报。”李斯来到宫门前上报,一连三次。秦二世大怒说道:“我平时闲暇时间很多,丞相也不前来。我正想办点私事欢乐,丞相却来奏报事情。丞相这是看不起我呢,还是故意为难我呢?”赵高说道:“陛下说这话就太危险了!当年沙丘之谋是丞相亲自操作的。现在陛下已经被立为皇帝,但丞相的富贵却没有增加,他这是想让陛下封他裂地为王呢。况且陛下不问臣,我也不敢说出。丞相的长男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楚国大盗陈胜等人都是丞相邻近郡县的人,所以楚地大盗才公然横行。他们经过三川郡时,城池的守卫不肯迎击。我听说过他们书信往来频繁,还没来得及查证,所以不敢报告陛下。丞相居于宫外,他的权重已经超过了陛下。”

秦二世认为赵高说得很有道理,想要治罪李斯,但又担心情况不实,就派人调查三川郡守和大盗勾结的事情,李斯很快听到了风声。

这时秦二世正在甘泉宫中,心情愉悦地观看摔跤和滑稽节目表演。李斯不能面见,就上书揭发赵高说:“臣我听说过: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妾疑其夫,无不危家。现在陛下身边的大臣赵高专权擅利,已经和陛下没有区别,这种事情很不合适。当年司城子罕在宋国担任相国,主管全国刑罚,用威权行事,一年后就劫持了宋国君主。田常身为齐简公的大臣,爵位高到整个国家没人和他相比,自己的财富和公家相当,他平时布惠施德,上得群臣拥护,下收百姓之心,阴谋夺取齐国。最终在朝堂上杀掉宰予,接着弑杀齐简公,随后就夺占了齐国,这些事情天下人都很明白了解。现在的赵高有邪恶的志向,有造反的行为,就像当年的子罕在宋国为相;他私家的财富,也相当于田氏在齐国。他平时效仿田常和子罕的逆道行为,劫夺陛下的威信,其已经像当年的韩玘担任韩安的相国一样。陛下如果不早早图谋,臣我担心他恐怕会发动事变。”

秦二世看完奏报后找来李斯说:“丞相说了些什么话!赵高只是名老宦官,他不会因为处境安逸为所欲为,也不会因为处境危险改变忠心。他一贯品行廉洁,一心向善,他是依靠靠自己的努力才到今天的位置,因为忠心耿耿才被提拔,因为讲信义才保住禄位,我认为他确实是位难得的贤才。但是你怀疑他,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父亲,也没什么见识,更不知道如何管理百姓。你也年纪大了,我成天担心和天下人隔绝。我如果不把国事托付给赵高,还能托付给谁呢?况且他为人精明廉洁,竭尽全力,上能顺合我的心意,下能了解民情,你不要无端生出疑心。”李斯说:“事实并非这样。赵高从前地位卑贱,他根本不懂得道理。现在贪得无厌,求利不止,其地位和权势已经仅次于陛下,但他的欲望没有止境,所以我才说他很危险。”

秦二世早已经对赵高深信不疑,担心李斯杀掉他,就暗中把这些话转告给赵高。赵高说:“丞相所担忧的只有我赵高。我死之后,丞相就可以放心做田常那类事情了。”秦二世说:“既然这样,那就把李斯交给你这郎中令查办吧!”



黄其军

        作于2020年8月27日(古历庚子年七月初九)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李斯列传(五)

李斯列传(四)

李斯列传(三)

李斯列传(二)

李斯列传(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研读》299:李斯列传(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