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概要:这两天把课程内容刷掉了,密集得刷了两遍。这课程主要是针对亲子和育儿版块的,所以课程逻辑主要从育儿入手。刷完后想要简单做个学习记录。增加自己内化的效果。所以写了这一篇。
课程内容
我们的大脑有3个部分组成:脑干、边缘系统、脑皮层。这些部分彼此功能不同但是互相连通,能够整体协同。
一个典型的协同过程就是情绪的发生。
我们身体的肌肉僵硬度、内分泌的情况、心跳数值……这些我们身体上的各个数据顺着脑干汇入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和脑干都是我们在子宫的时候就发育好的,主管我们的呼吸、心跳。我们熟悉的“打或者逃”模式就是边缘系统的作用。边缘系统获得身体信息后会分析,现在的情况是危险的还是安全的,有多重要。然后情况会顺着边缘系统的外延传递到脑皮质,由其到了前额叶皮质,会分析、学习、设立行动计划。
这个过程越顺利,越能够发挥每个部分的功能,整合度越高,我们的行动和行为越好幸福度也越高。
所以总体上,整个课程就是围绕着如何实现“整合”的目标来展开。
大脑的各个部分功能整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其实大家都有整合的问题?
【1】额前叶皮质发育时间
生理上,很多人的前额叶皮质可能没有得到完善的发展。导致情绪的调节、设立计划、学习经验等方面会被卡住。
为什么没有完善得到发展?
因为前额叶皮质在子宫里并不会发育,通常是在孩子出生后5岁的时候才开始发育,持续发育到25岁乃至30岁。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大脑都没有完善发育。
就算是已经30岁的成年人,理论上是脑皮质发育完善的年龄,也可能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有大量的压力,突发事件,我们对事件的解读方式,都会导致我们可能过度紧张,导致脑皮质没有足够的安全环境发育,因此无法生长健康的神经突触链接。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我们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在家庭中获得适合大脑发育的环境。比如我们常常听说父母婚姻濒临破裂经常吵架,孩子会因此有压力,导致他们所有资源都用在防御和自我封闭,而不是发展脑皮质。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无法一一例举。但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何种文化,何种家庭模式下,只要能够达成4个S的家庭生活环境,就能促进孩子的大脑皮层发展。最终实现脑完善发育,获得更高的整合度。
【2】4个S
4个S分别是:安全、被看见、被安慰、可靠。这四个词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背后也有自己实现的困难。
比如安全:安全除了父母要保护孩子不要陷入危险的境地,包括照顾好孩子,不会从高处摔下等等。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父母必须是孩子感到安全的家人。如果父母自己虐待孩子,成为孩子的恐惧之源,那么安全这一项就不存在。当然这个太极端了。
一般父母成为孩子恐惧的来源,主要是因为父母自己的情绪突然爆发,然后 可能会大吼孩子,让孩子感到一瞬间彷徨无措。相信这一点我们很多父母都很熟悉,因为我们的确很容易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那么这又是一个套娃了。
我们为什么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有在童年的时候得到4S的环境发展脑皮质。而我们的父母无法给我们4s的环境,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在童年的时候也没有4s的环境……
由此数百年来十代人的链条顺下了,仿佛再也没有改变的可能了。
但脑科学告诉我们并不是没有可能改变了,就算我们已经成年了,就算我们已经大脑皮层成熟了,但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做练习,就能重新促进我们大脑皮质的突触生长,链接。
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能给自己一个完善的大脑发育的机会,然后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会更好,而孩子也会直接从我们身上学会这种自我疗愈和自我重生的力量。
【3】如何做练习
可以写下来,也可以找人倾诉。用文字和语言的方式梳理和回顾自己的过去,有助于我们去重新看待自己童年中自我封闭的事件,重新去理解这些事件的影响,然后重新赋予它生命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诚实的坦然的去感受自己当时的情绪和主观体验。
说起来虽然很奇妙,但是这个过程做好了,就能够修复我们曾经的创伤,在大脑中生长出新的链接,发育我们的脑皮质,让整体的整合度更健康。
第一步,回忆你的童年,你和父母的一-次互动,让你感到安全、快乐。把这个情景记录下来。
第二步,列出这个情景中,让你感到安全、快乐的任何因素,比如当时的环境或者每个人都做了什么?
第三步,再次回忆你的童年,想一想你与父母在一 起,让你感到非常不安全的一次互动,把这个情景记录下来。这步可能会让你感觉有一点点挑战,因为回忆这样的经历,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一些不舒服。
第四步,同样列出这个情景中让你感到不安全的因素,包括当时是什么环境,每个人都做了什么?
第五步,通过回忆过往的这两段经历,想一想,其中哪些因素对你现在的家庭生活,尤其是跟孩子的相处,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把这两方面都记录下来。
第六步,再体会一下,在刚才记录的消极影响中,有没有哪一项是你希望做出改变,让你的孩子能够感受到更安全、更快乐,想想有什么可以做的。
第七步,完成以上六个步骤的自我书写后,找-位信任的伙伴,邀请对方和你一起来做倾听练习,
彼此讲述刚才六个步骤中记录的内容,以及任何的感受。
【4】青少年期的脑部重塑
说完了父母为什么可能存在脑皮质不完善的情况以后,接下来说一下孩子这一方面,在孩子们发展脑皮层的这二十年间,究竟在发生什么。
①在子宫里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发育由基因决定。所以孩子们出生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自己的倾向。比如一个孩子的基因让他的杏仁核发育得更敏感一点,那么这个孩子出生以后就会显得比较容易受惊,会退缩,对陌生的事情和人会更加抵触。显得不那么外放。这种就是先天气质。
②出生后,基因依然发挥作用,持续促进脑内神经链接生长。同时,孩子开启在一个家庭里的经历,开启感受到冷暖温饱,有人触碰,有人拥抱,有各种玩具和声音……这些经历经验也开始作用于大脑发育。
③到了12岁最右,这个时期大脑会开始自我革新,自己斩断自己内部的不常用的陈旧链接,然后髓鞘化一些常用链接。让相关的信息传递速度增快3000倍。可以用用进废退原则来解释。
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可能多的发展突触链接,髓鞘化,而且不要斩断过多内容,可以尝试给孩子更多的经历,经验,开眼界的旅行,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5】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尊重主观感受
以上就是脑科学对亲子脑部形态的一些解读和启示。这告诉我们,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父母的知识,父母的家底,而是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主观感受。
比如以前樊登读书的时候,樊登说小时候和妈妈说他腰疼,妈妈反驳说,小孩子哪有腰。
这种很明显就是不尊重主观感受。
还有就是很多时候孩子说我吃饱了,但是父母觉得应该还能吃,就非要说他没有吃饱,压着他再吃。这种也是不尊重主观感受。
再比如,孩子回家说,我和谁谁谁绝交!然后父母可能会说为什么呀,你不能这么任性,人家也没有怎么,好朋友不能这样动不动就绝交……要不然你这样做……那样做……
等等,给予评判和支招,其实也是不尊重孩子的主观感受。
其实很简单,只要先倾听,听孩子说完,理解孩子表达的情绪后,然后尝试问问题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去收获答案。很多时候孩子自己是能够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决定的。并不一定要父母跳出来判断并支招。
在孩子得到父母接纳和理解的那一刻,他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会变强。往后这类的事情也会越少发生。
【我的感受】
我在学的过程中,觉得这一点特别像《被忽略的孩子》所想表达的。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忽略了孩子的。
我们一直习惯性的歧视主观感受,觉得主观感受不重要,客观的才重要。但其实人就是要从主观开始走向客观的。
最近我和孩子也正好发生了一件事。
当时他在等我陪他玩游戏,为此他好好完成了作业,然后就干等我。
可是我那天才想起来我有课要上,连着上课上到了9点。
他终于等到我停止了以后,以为可以玩了。结果我和他说,要去刷牙了。
他当时就一脸绷着。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刷牙就意味着要睡觉了,今天要结束了。
然后我看他绷着脸不动,是有点不耐烦的。按以往的经验肯定要来回拉锯好久。但是我的经验也告诉我,如果我很强硬的命令他就得去刷牙,他最终哭了也会妥协的。事情还是会按我预期的发展。
但在我板着脸准备命令他的时候,我决定用另一种方式来处理。
我当时对他说,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
他当时说没有,然后眼泪立刻就掉下来了。他开始放下防御的姿态,突然变得很脆弱。然后我过去抱抱他,他也没有拒绝我。如果我用命令句,他拗不过我也会哭,但决不让我抱。
然后我和他说,你是不是一直在等我,但是我一直没有结束所以拖了你的时间了,你很委屈对不对?所以我刚才告诉你你可以先玩别的,但是你选择要等,是不是因为你太想和妈妈玩了?
今天你很好,你没有做错什么,那我们现在一起来想想,还能做点什么弥补一下好不好?
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时候我们就提前商量,尽量找办法解决好不好?
他一直点头,然后很软的趴在我肩头哭,也很快接受我的提议,去刷牙。然后我们短暂的玩了15分钟,匆匆上床,我给他讲了故事。他就睡着了。
我后来想,若不是我临门一脚换了一个方式,可能这件事就会成为他的情绪创伤事件,而我可能会浑然不知。这种浑然不知会造成他日后情绪的卡点,他需要花很多时间,很多力气,很大的代价去寻找解决和施放,而这些其实都是我现在一转念就能去化解的。
唯一的问题不过是我之前不愿意承认我错了,我没有分配好时间,我没有布置好安排,我不想承认自己没有好好陪他罢了。但只要我坦诚一点,愿意去面对,事情就会顺利流畅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