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浪地球》,我想泼下冷水

文/欧薛特 图/来自网络  


早在上映前,我便开始关注《流浪地球》。因为这是大刘第一部真正从文字到影像的作品。

尽管春节档有太多吸引人的大片,但怀着对大刘作品的期待,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春节观影的第一选择。

可能是期望值过高,看后没有很大的惊喜。抛开大刘想象力的设定,基本上是一部三星半电影。

因为第二天就旅行去了,本来不想说什么。但这几天看到豆瓣上关于该片的争论非常激烈。

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开创了中国科幻片的纪元,感叹中国人终于拍出了可以媲美甚至超越《星级穿越》等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巨制,纷纷打上五星高分;也有一部分人从剧情、人设、台词等角度,给出了一星、二星的低分。

出乎我意料的是,部分打高分的人竟以爱国主义捍卫者的姿态,对打低分的人进行审判和谩骂。

甚至一些具有批评内容的影评被迫删除或关闭……

我仿佛又一次看到了爱国主义情绪的泛滥。

诚然,国产电影需要鼓励,尤其是先前很少涉及的科幻领域。但当这种疯狂追捧成为常态,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分析,究竟什么样的鼓励才是中国电影需要的?

回到电影。在我看来,衡量一部科幻电影好坏主要有三个标准:

一、格局。即影片叙述的故事层面。内容结构是否宏观壮大,是否呈现出极致空灵的想象力。换句话说,脑洞开得大不大。

二、主题。即影片反映的价值观层面。说实话,一部科幻片引人入胜的,不仅仅是故事内容的奇幻,更是借由奇幻而呈现到极致的爱与情、生与死。这是最抓人内心的要素。

三、特效。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影片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好坏的基础和保障。

借由以上标准,对《流浪地球》进行逐一比对。

一、格局。《流浪地球》剧本改编自大刘同名小说。有大刘小说打底,想象力上很完美。带着地球流浪逃命的情节不仅绝无仅有,而且充分展现了科幻中浪漫主义的美感。

但电影仅仅借用了小说的设定,却对小说大部分情节进行了不合理的改编:

1. 原著是太阳氦闪有四百年时间,地球停转大家都进了地下城。电影却为了制造末日感觉,改成为了应对百来年后发生的事先弄死地球上一半人,这放在现实里谁会同意?

凭什么决定让这个人先死,而其他人可以存活!本来没有这个计划,现有的人还能寿终正寝。可是现在莫名其妙变成了牺牲者。

如果是你,你会同意?

2. 全片最大的危机在于利用木星弹弓效应时,发动机受木星引力影响停止工作。

既然知道要经过木星并利用木星引力改变轨道,难道就没有充分计算木星引力可能会造成的各种问题吗?出现问题,难道就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吗?

如果什么都没考虑,那还流浪什么。2500年、100代人的时间和生命是儿戏么?

二、主题。所有涉及宇宙的科幻片,基本都有一个共性的主题,就是相对于宇宙的浩瀚,人类是如此渺小。在宇宙中,我们不再是万灵之长,而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如蝼蚁一样寻求生命的可能。

这也是大刘小说比较普遍的一个价值观。除此之外,《流浪地球》还展示了家文化、父子情等主题。几个方面我有异议:

1. 带地球流浪的意义何在?看网上很多评论,说《流浪地球》展示了中国人独有的家文化,尤其是带着地球流浪背后展示的是中国人安土重迁的精神内核。

可是大刘在小说中也给出了解释:目的地比邻星没有类似地球的行星,人类就算到那也无法生存,所以要带上整个地球。

如果目的地有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谁还会花费那么大精力带着地球跑。

我们现在老说将来可能要移居火星。这时候怎么不说我们要安土重迁不能抛弃地球?

这几天我也在想,带地球流浪的意义何在?我们都知道太阳是地球一切生态系统的能量源。脱离太阳谈生态系统的稳定,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如果没有阳光,地球的生态系统无疑不复存在。简而言之,地球的“流浪”是毫无意义的。

2. 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主观性太强。我认为,整个电影人设最有问题的就是刘培强。且不说他作为军人为了拯救儿子不服从命令。而他竟然为了救儿子,劫持存放人类受精卵和人类物种DNA图谱的空间站。

以牺牲全人类文明的行为博取几乎绝望的希望,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太不合理。

在当时情形下,联合政府的火种计划显然是最为合理的选择。点燃木星风险太大,人类根本赌不起,一旦拿空间站去赌,万一失败了那可是全人类都灭亡了。

我们不是老教育少数服从多数、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吗?

刘培强同志是不是太感情用事,太不负责任了?

3. 其他一些剧情逻辑漏洞。比如,刘启和妹妹是如何在冲击波前活了下来。有人说发动机的推力刚好抵消了爆炸产生的冲击力。但我想说,这个可是要把地球推走的冲击波,是要有毁天灭地的感觉。怎么刚好就能安全躲过呢?唯一安慰我的只能是主角光环了。

北京到赤道的直线距离将近4400公里。 一辆重卡车在地面冰封的野地,零下80度的低温,途经上海杭州,十几个小时就可以跑到,太夸张了。

达叔刚被人舍命救援后又被冻死,为了强行煽情,这个逻辑有点突兀。

4. 极度尴尬的台词。当刘启他们经过上海中心所在的大峡谷时,突然乱石坠落,刘启让妹妹带头盔,妹妹却说:还能吹泡泡吗?当时我就晕了,请问朵朵是三岁小孩吗?在如此紧张的时刻,问这句话尬不尬?

三、特效。必须承认,《流浪地球》在特效方面确实进步很大。印象最深的,刚开始从运载车到空间站的长镜头,看着真的很过瘾。

而且,影片对地下城、地球发动机、冰封世界和空间站等场景进行了比较详尽地展现。尤其是对木星吸收地球大气层的的几个画面特写,非常震撼。

过瘾的是,不同于以往好莱坞大片以金门大桥、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等国际性地标被毁,影片对长城、央视大裤衩、东方明珠、上海中心等国人熟悉的地标建筑进行了封冻的特写,借此展示地球失去太阳后的冷漠与悲凉。

只是最后点燃木星爆炸的场景可以做得更震撼美观。并且可以对爆炸进行消音处理,因为声音在宇宙中是无法传播的。突然的消音处理带给现场观众的冲击感会更胜于传统的爆炸声。

总而言之,《流浪地球》是一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影片。

特效、画面等技术性东西很不错,但剧情逻辑、人物设定、台词剪辑等存在很多硬伤。

作为国内首部硬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有很多可取之处,是一部出色的商业片,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但我们要当心鼓励变成捧杀。

一味的迎合吹捧,只会让《流浪地球》制作方忽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会让更多的影视公司以为:只要特效好看、场面宏大,加上中国制造的旗号就是高票房的保证。

而一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剧情逻辑和人物内核,成为了不受关注的存在。

希望《流浪地球》不是中国科幻电影历程上的昙花一现。

希望大家在吹捧《流浪地球》的同时,能够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影视公司更加注重对剧本创作和人物设定的重视,而不是简单的以为科幻片就是单纯的特效堆砌。

相信《流浪地球》只是一个开始。

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在影院里看到《三体》的上映。

看完后,我们眼里含着泪水,抬头望向星空,心怀敬畏。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流浪地球》,我想泼下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