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和解了!有些悲伤注定无法走出来的,那就学会与之共存吧

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需要为自己的悲伤建造一个庇护所,我们都会感到悲伤,这很正常。它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本分,我们必须尊重这一点,不需要伪装。

在《送你一朵小红书》中有一句话令人泪目: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在了,你和我爸想过会怎么过呢?

诚然我们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可当悲伤的情绪袭来,人还是会下意识的逃避或者压抑住,而这种认知从孩提时代就被灌输在脑海了。

比如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当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在旁怒火吼道:“有什么好哭的,丢不丢人,不许哭。”或者说:“我带你去游乐场玩玩具,别哭了。”这些行为看似让悲伤消失了,但事实上悲伤从未离去,它们只不过换个方式在我们心里的角落悄无声息地留下烙印,当同样的情景再出现,这股熟悉的悲伤情绪就会卷土袭来,而且愈加浓烈。

作家卡农·弗农曾说:拥有负面的情绪本来就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我们不要总想着去对抗它,而是接受它、拥抱它。是啊,情绪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如同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心理学中也说: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面对意外、失去时,保护自身不受伤害,悲伤也是如此,它包含疗愈和安慰的力量。

道理都懂,可是在真正面对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做不到接纳或者正视悲伤的存在。感性的英国童书作家安妮·布斯也是如此,她在父亲去世三个多月后依旧悲伤不已,因参加活动偶然听到他人提及埃蒂·伊勒桑的“给你的悲伤,建一个庇护所”,于是就深入思考自己是如何感到悲伤的,最后她携手获得多项插画奖的大卫·利奇菲尔德共同创作了一套写给孩子同时也写给大人看的治愈系情绪主题绘本——《给悲伤一个庇护所》,这套绝美的绘本一经出版就获得众多好评,也成功入围了2022年凯特·格林纳威奖。

1

话说刚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被一种感动所包裹。因为在从小到大的认知中,悲伤一直被认为是消极的、不被接纳的,我也一直因为想要摆脱这种情绪而不断地陷入精神内耗之中,可是现在却有人告诉我:悲伤也没关系,给他建一个庇护所吧,让其顺其自然吧。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很治愈人心,就如同前几天看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总能让我们内心无处安放的悲伤有了栖息之地,让其被妥善安放。

在《给悲伤一个庇护所》一书中,作者用诗意的文字和唯美的画风描绘了一个男孩为悲伤搭建了一个庇护所并与之友好相处的故事。

在画面中,悲伤是以一个看起来乱糟糟的线团形象出现,这正好符合我们悲伤时却难以说明白自己情绪的心理状态。它还有一双小小的眼睛和一个小嘴,最特别的是它还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小红心。在大卫细腻的笔触下,悲伤好似赋予了生命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话说这种角色设定也正好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让其很容易代入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进而觉得悲伤并不是要躲避的东西,而是可以温柔面对的。

在悲伤遇到男孩之初,整个画面是冷色系的,就好似我们伤心时的心情,觉得周围一切都是冷冰冰的,故事中的男孩用颜料和树枝为悲伤建立了一座五彩缤纷的庇护所并欢迎它进来,这两种一冷一暖的画风,让人心中对庇护所的期待油然而生。

在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在相遇之初悲伤是没有小红心的,而当男孩建立了庇护所后,悲伤的那颗小红心显而易见。我思考很久才领悟到,或许作者是用这种方式传达着:当我们将悲伤拒之门外时,只会让我们痛上加痛,而当我们接纳它时,它或许会带给我们一种力量,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新的跳动,就如同那颗红心一般。

在男孩搭建的庇护所中,悲伤想哭就哭,想叫就叫,它想干什么都行,小男孩和他的悲伤相互陪伴,共历哀欢。更多时候,他和悲伤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起,什么也不说。冬来春去,在男孩温柔地浇灌下,这个庇护所照进了越来越多的光,悲伤聋拉的嘴角也逐渐往上翘起来了,它会陶醉在夏日的玫瑰花的芬芳中,也会某个秋日中走出庇护所去踩树叶、跳篝火舞。

随着四季的变换,悲伤的庇护所也变得绚丽多彩,悲伤也在小男孩的妥善安顿享受独处的时光,所以当小男孩没空看望它时,悲伤依旧能够在庇护所中岁月静好,就此,悲伤成了男孩心中的无人区,那里有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有人曾说:上帝在制造一个缺憾时,必定会用另一处美丽来弥补这一缺憾。无论是到了怎样一种低迷的时刻,总有一朵花为你开放,总有一束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你的胸膛。

悲伤亦是如此,当你温柔以待,即便在困顿中也依旧可以看到希望的曙光。

2

近年来很多人都喜欢说和解,貌似这样人生才能过得下去,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真的和悲伤握手言和呢?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男主自始至终都没有和悲伤和解,他的一句“我承受不了”就让我泪目,是啊,如果那些悲伤可以抑制的住,那未必称得上悲伤。

可是尽管无奈,受伤的人依旧需要生活下去,佛说“万般皆苦,唯有自渡”,既然做不到和解,那就学会共情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吧,就像男孩一样为其腾出一个安身之所,让其顺其自然,即便我们终生与之共存,那也无妨,就像电影中的男主一样,虽然带着悲伤负重前行,但当悲伤被妥善安放后,依旧能成为他重拾继续前行的信念与力量,让其重新拥抱生活。

有人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一边背负着伤痛,一边依旧努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因为这个时候它的情绪是流动的,就像一杯水一样,可以承载各种喜怒哀乐,而这些都是它生命从干枯到变富饶的基础,所以换个角度来说,那些负面情绪或者痛苦的感受,也是构成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与其和平共处。

关于这一点在书的封面和内页都得到证实,如果你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在庇护所里所挂的画像里,有一张男孩与悲伤的合照,你猜这会谁放上去的呢?

3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留给孩子一些财富,可是,金钱总有一天会被用完,那我们还能给孩子留下什么呢?

有人说,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起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这本《给悲伤一个庇护所》或许会让许多父母意识到,我们还可以给孩子留下一笔无形的财富,那就是在其生命早期教它学会自我疗愈,让其从小就能够学会正视自己的感受并学会妥善安置。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容易沉溺于某种情绪之中,久而久之就变得极度偏执最后走向极端,但如果这些情绪能得到及时地舒缓或排解,就可以帮助孩奠定早期心理健康基础,预防某些心理疾病的产生,而这种处理情绪的方式也会在未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许多艰难时刻,让他们的生命自由而丰盈。

当然我们做父母的也能从中领悟到:学会善待孩子的负面情绪。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曾说: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即情绪敏感力。而取决于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是看小时候他释放情绪时,父母对其的态度。

所以下次当孩子哭泣或者发火时,不要用暴力来让其安静或者指责它,要像男孩一样学着对这些负面情绪温柔以待、无条件的接纳。要知道孩子在情绪表现最强烈的时候,也正是情绪管训练最佳时机,当父母给其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在其引导下正确认识情绪、纾解情绪、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最后:

看这本书之前我正好看了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剧中男主和前妻相遇的那一幕,像极了陈奕迅的《十年》,前妻说我爱你,男主亦是,可是它们之间横跨着一条悲伤之河,你过不来,我过不去,如同山鸟与鱼不同路,从此山水不相逢。电影中延续的这种悲伤即便到最后也没有得到和解,也没有找到出口

等拿到这本书时,我就像找到了悲伤的出口一样惊喜万分。原来,我们曾经以为无处安放的悲伤也是可以被妥善安放的,我们不需要为悲伤感到愧疚,也不需要像电影中男主一样压抑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不需要时时给自己心理暗示“一切都会好起来”、“忘记过去向前看”,因为有些悲伤注定是走不出来的,但我们可以为其建立一个鸟语花香的庇护所,让其在那一片无人区慢慢疗愈,或许有一天等我们再到访时,悲伤早已漫步于阳光之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再说和解了!有些悲伤注定无法走出来的,那就学会与之共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