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一叶“窗”·打开一扇“门”

好的作品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思绪更加激越腾飞。

                                            ——题记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我们开启了小说之旅,鲁迅让我们认识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死要面子、又懒又穷的书生孔乙已;吴敬梓则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久考不中,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的范进先生;契诃夫让我们了解了沙俄的黑暗统治,及其维护者奥楚蔑洛夫的丑恶嘴脸;泰格特则为我们打开了一叶可以洞悉人性美与丑的“窗”。

课程标准中对学习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今天我主要谈的是我在教《窗》这篇文章时的一点体会。

课文的结尾是这样的:

“……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第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他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准备尽情欣赏窗外的景色。他慢慢地、痛苦地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好的作品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思绪更加激越腾飞。读到结尾这一句,你是不是受到心灵的震撼?于是我就让同学们为这篇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这时的同学们可有话说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最终每个小组选出了写得比较优秀的结尾,在全班展示,然后我们又评出了最佳想像奖!

下面看看同学们的结尾:

同学一:这个病人躺到了靠窗的位置,总觉得自己愧对先前为他讲故事的那个人,脑子里时常涌现出“自己的嫉妒心害死了病友”的想法,这种想法时时缠绕着他,不久他的病情愈来愈重,最终不治而亡。

这位同学的想法,这个病人内心深处尚有一丝善念,且他会反省,同时也展现了这位同学内心深处的“善恶”观。

同学二:这位病人透过那堵墙看到了前病友的一颗善良的心,他为自己的冷酷感到自责,他知道自己所剩时日不多,于是就为新来的病友描述他看到的“美景”,然而故事的结尾却是泰格特式的情节循环往复,最终靠窗的那张病床被废弃。

这位同学的内心有很深的社会印迹,对生活,对社会缺乏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生活中被动的可能性较大。

同学三:深深的愧疚感溢满了他的胸腔,他感到自己被上帝给戏弄了。后来病房里又转来一位病人,他们两个人一块儿聊天,谈过去,想未来,后来,两个病人都康复出院,那靠窗病人开始做慈善,而他做慈善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救赎自己的灵魂。

这位同学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思想。

……

听着同学们各式各样的结尾,心内思绪翻滚:虽然《窗》的学习结束了,却开启了同学们的思维之旅,通过学生的思维又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潜在的思想意识,正所谓“世界为我们关闭一叶‘窗’的同时,也开启了一扇‘门’”。

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应不断的开启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一扇扇紧闭之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及书写、演说的能力,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便将其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闭一叶“窗”·打开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