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如何让正确的人上车?

我们今天继续聊朋友公司新CEO是怎么一步步推进变革的。

朋友公司之前业务增长缓慢,CEO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重新激起老组织的新活力。

为了调动同事们的积极性,CEO让大家参与到变革方案的讨论。当时总共成立了8个项目组。

包括价值观与战略项目组、产品结构项目组、营销策略项目组、研发项目组、薪酬福利荣誉体系项目组等等。

项目组邀请了业务骨干、有成长潜力的苗子,还向全体同事发出了邀请。

不曾想,几个平时最会挑事的刺头也申请加入项目团队。

几个项目负责人瞬间脑袋大了,究竟要不要让这些刺头加入项目组呢?

他们无奈只得向CEO汇报。

CEO一听,笑了。告诉他们,你们平时看到这几个人就犯怵,遇事对他们藏着掖着,不敢正面沟通。

这次一定要反其道为之!一定要让这些人参与到项目的讨论和决策过程中来。

这几个人看似经常提意见,实际上反而是员工当中的意见领袖。

如果让意见领袖游离在变革之外,会带来什么后果?

他们一定会成为反对派。而且会带着更多的员工一起反对。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抵触变革,而是因为你屏蔽了他们。

现在你把他们拉进来,允许提反对意见,那他们的感受就会好很多。

即便意见很过激,进了项目组也相对容易管理。

很多人就是因为回避矛盾,而造成矛盾不断激化。

真正有帮助的方式就是尽早直面问题。

让同事们不断去理解这次变革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目标是否也能实现他们自己的个人目标?

如果他们发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了交集,就意味着他们马上要上车了。

在CEO的支持下,意见领袖们加入了项目团队。

果然,一开始他们就提出了非常多的问题和挑战。

经过不断的梳理和解答,很多问题有了一些回旋的余地,项目组也讨论出了变革的初步方案。

几位项目经理向CEO汇报的时候兴高采烈,希望马上把方案发给全体员工,马上实施!

这一次,CEO又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千万不可!时机还未成熟。

虽然项目组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大部分员工对项目并不了解。贸然实施可能无法起到好的效果。

CEO建议将草案的内容告知全员,多多收集各种建议。

让每个人充分发表意见。

正面的,负面的,好听的,难听的,都没有关系。

不到绝大部分人没有疑问的程度,就不实施。

这时候不付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后面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弥补前期留下的各种矛盾和隐患。

此外,每次讨论都要对上次收集的意见作反馈。

比方说,上周的疑问集中在工作量系数的计算上,这周就要给大家详细解释计算方式。

除此之外,还要有改进,吸收了哪些建议,作出了哪些新的调整等等。

最后,CEO还给了一个建议。

除了项目经理要做反馈,还要鼓励第一批已经加入的意见领袖去谈谈感想。

这个做法一箭三雕。

一是因为他们参与度比较高,体会比谁都深刻。

二是让大家看到上车的人的状态。

三是让那些意见领袖们感觉自己被重视和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能安全地发表意见,所有意见都会被听到,听到之后都有反馈。

当一个个疑问、心结被解开的时候,是不是上车的人就更多了呢?

因此,这一站往往是那些疑问最多且被采纳的人最容易上车。

又过了两个月,大部分伙伴对项目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更多的声音也渐渐传到了项目组耳中。

“哎呀,加班加点倒不怕,我担心自己能力不行啊”。

“他们好像做得不错,我们去看看他们怎么做的吧”。

越来越多的同事对新的变革开始跃跃欲试。

当时,薪资福利项目组做了一个“速赢”项目,计划为司龄5年以上的同事家属免费体检。

可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同事也来申请,其中就包括不愿意参与变革的刺头和喜欢煽风点火的人。

怎么办?

根据之前CEO之前的提点,项目组读出了这是有人准备上车的迹象。

于是,项目组把家属体检的条件做了进一步放宽,只要通过了试用期的同事家属都可以参加了。

当这些人发现组织在负责任地对待每个人,更多的人会因为信任而上车。

在正式实施前,内部也做过一些调研,项目组也收到了少部分反对票。

CEO告诉项目组,千万不要去查谁反对了。

就算有人向你告密,你也不要听。因为大部分人都上车了,那一小部分人影响不了主流。

当投反对票的人发现你对他们照样很好,周围人也没有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被尊重,就会信任你。

他们会在组织文化的浸润下慢慢发生改变,离上车也不会太远。

你走两步,就要多听一下这些反对的声音。然后退回来,再走半步试试。这会让项目走的更加稳健。

反对的人,有时候是一种鞭策和监督,也可能是在为组织踩刹车。

最终,经历了半年多的准备,项目正式开始实施了!也获得了极佳的效果。

《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说过:变革就是让正确的人上车。

一旦让正确的人上了车,变革的障碍就自然消除了。

所以,变革关键变的不是“事”,而是“人”。

书里还写到人们面对变革必然会经历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拒绝

变革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普遍的心态是:“啊,要变革了?现在这样挺好的,不要吧。”这就是拒绝的态度。

当大家有了明显的抵触情绪,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对抗

这时候各种质疑的声音都冒出来,比如:“谁让你这么做的,行不通的,不可能。”大部分领导者都挺不过这个阶段,放弃了变革。

殊不知,走过这个最艰难的时期,曙光就会出现。

这就是第三阶段,探索

人们会发现:“变一下也不错。很多老问题是该解决了!”进入这个状态以后,就离变革成功不远了。

最后一个阶段,投入大家积极投身变革,主动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借助这四步骤,我们可以设计变革节奏,看哪些人应该在变革的哪个站点上车?

也可以评估出每个人目前到了哪个状态,是不是要加一点推力才能上车。

那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确立每个阶段的关键人,想办法让关键人主动上车。

什么又是关键人物呢?

说白了,就是具有“卡脖子”效应的人。他们不动,别人动不了,也不敢动。可一旦他们动了,别人立马跟进。

我朋友公司的故事就很好地解决了每个阶段让什么人上车的问题。变革才会从难到易,一点点势如破竹。

如果您还想了解我朋友公司更多的变革故事,欢迎关注订阅我们的节目。

欢迎留下您的观点与问题,我们一起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革中,如何让正确的人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