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新结构经济学》阅读札记(1)

        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对于非经济学者而言又是一部艰深的经济学著作,作为一个经济学自学者,阅读的难度可想而知,从今年9月开始,我一读二读三读其书,连续读了两个多月,时至今日对本书的第7、9两篇文章中的若干专业术语和数理模型仍旧云里雾里,不过收获也不小,现分几篇读书札记发出来与大家共享,今天是第一篇——″要素禀赋及其结构″。

      要素禀赋是什么?劳动、土地(自然资源)、资本等即是。其结构呢?即是这三者的组成方式。对任一经济体而言,在任一给定的时点上,它们是既定的。过了这个时点它们又会发生变化,比如劳动力会因人口出生率而变化,资本的变动不居更是常见的现象,土地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然资源的变化虽然很少但还是有的,中东石油天然气的发现即是。

        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切入点,是其逻辑起点。这个切入点在理论上是开创性的,是经济因果链条上最根本的因。林教授在本书″结语″中指出,内生化就要从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出发,不要把由这个最根本的因素所决定的果的中间变量作为出发点。如果不是从最根的因出发来观察世界,而是从中间的果作为因出发来观察世界,似乎也能解释现象,但是按照这种理论的政策建议来做的结果经常会事与愿违。20世纪80、9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按照华盛顿共识转型失败就是生动而显著一例。

    这个切入点在实践中意味着一个经济体要按照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来选择比较优势战略,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自然选择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技术,因为此时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相反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则理所当然地选择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和技术,因为此时资本价格相对便宜。劳动力、资本价格的贵贱是由市场决定的,无可争议。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无一例外皆是从各自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出发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取得的。相反,20世纪50、60年代,不仅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都不顾本国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违背了比较优势,无一例外地不仅没有赶上发达国家,反而扩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施渐进的双轨制改革,市场逐步取代计划,过去被抑制的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得到蓬勃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这再次雄辩地告诉世人,从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出发,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不二选择。

      哪么这一逻辑起点,这一发展战略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也是如此吗?林教授在本书p199作了如下回应:″纵观人类历史,先驱经济体一直为后来者扮演着′经济指南针'的角色,虽然它们往往并不情愿这样做。回溯至16世纪,荷兰为英国扮演该角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又反过来为美国、德国和法国扮演该角色,并在20世纪中期为日本扮演这一角色。类似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又被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模仿。20世纪70年代,毛里求斯将中国香港作为它实施追赶战略的'指南针'。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选择了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作为其′指南针'。″这似乎告诉我们,发达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也是从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出发选择了比较优势战略。其实并不尽然,因为荷兰、英国和美国等等,它们在发展进程中有殖民掠夺、发战争财,还有工业革命,这些因素和比较优势战略有何内在联系,尚需进行专门解读和补充。          无论如何,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是新结构经济学中的一个切入点,其理论光辉和实践价值将载入经济学史册,为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走向诺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020年11月9日于盛世嘉园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新结构经济学》阅读札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