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朋友和麻吉星魔法课堂一起成长的一学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一起解锁了许多有意思的用法,如随机挑组来PK等等,但“评价”我们却没有尝试过。
为什么要开展“评价”学习活动?我们知道布鲁姆在认知领域把教育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评价作为高阶目标,指的是作价值判断的能力。我们希望学生在“评价”的学习活动中经历评价过程,掌握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其他较低阶层级的促进,真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那么一年级小朋友能不能有效开展“评价”学习活动呢?此前,我认为一年级开展“评价”学习活动难度太大。因为前两年,我在执教三四年级时没有尝试开展评价,直到自己执教一年级,在代课五年级才和学生们一起体验了一把“评价”的学习活动,虽然开展的较为有序,但这可是自己培养了两年的高年级学生呢!一年级我自己没有什么信心,所以一直以来也就没有设计和开展“评价”的学习活动。
一、“契机”和“尝试”
6月14日,王绪溢博士看了我的教学体检报告,评价和分数挑人为0,王博士鼓励我试着做做“评价”。
评价对于低年级难度会不会太大?小朋友们能不能理解评价标准,理解活动要求,通过应用评价标准真正促进自己的学习呢?我把我的担心告诉王博士,王博士耐心地指导我说:“难度可以通过活动设计尽量消除,初期评价标准必须够清晰,可以从三项标准开始,每一项1分,可以从单一(作品)评价,再到两个(作品)评价,逐渐增加。”
是呀,一开始一年级在我们的印象中很难开展信息技术融合课,我也曾担心学生不理解规则,也曾担心小组活动开展不起来,但通过这一学年的尝试、调整与思考,一年级学生给我带来了很多“出乎意料”的惊喜:独立思考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小组合作有序开展、上台自信大方汇报、提想法说建议等等,但想来只要我们不给学生设限,给他们合适的脚手架,这些其实都是学生“意料之中”的成长。
马上就要结束一年级课程了,现在就是尝试开展“评价”的最好时机,也能检验我们这一学年训练的成果,如果不尝试,一年级能否开展评价,我也就无从得知,有了动力,6月14日晚,我便开始教学设计,准备在6月15日的课堂上试一试。
二、“设计”和“调整”
6月14日,我执教了《找规律》第一课时,学生们找生活中的规律,如颜色、形状、大小。课后我布置了体验性作业:按自己喜欢的规律画一画。
找规律第二课时是从具体的规律向数字排列的抽象规律转化,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呢?我设计了两个评价活动“小小设计家”和“数字排列规律”,活动一是对上节课的一个反馈以及提供评价脚手架,活动二则是通过应用评价促进学习。
有效开展“评价”学习活动的前提是确定评价标准。
活动一:首先我请学生拿出课前完成的作品,想一想:作品是否有规律;是否能让别人一眼看出你画的规律?(上节课学的圈出一组);是否不止一种规律。“一眼看出规律”这个标准存在模糊空间,但因为我在之前的课堂上有这样表述过,因此我的学生们能理解含义。在小组活动后开展评价时我设置总分为4分,3分是对作品进行评价,1分是对汇报过程进行评价。
活动二:数字排列规律。首先通过图形和数字对应,帮助学生感受抽象的数字排列规律,接着学生排列数字让它有规律,同伴进行评价。
先来看看原来我设计的评价标准:
大家可以看到,我将“一眼看出规律”赋分2分,目的在于希望学生看到赋分分值大,努力想出画箭头等方式清晰表示自己的规律,(活动一圈出1组是脚手架)。同时这样总分4分与活动一一致,避免干扰学生。
王博士的指导过程特别有意思,是一个启发我不断深度思考的过程。
他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这个2分学生能知道什么样的情况只给1分,什么样的情况给2分吗?”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我简单的想如果表示出来就直接得2分,没有表示就得0分。王博士继续问“那学生如果给出1分会怎么样呢?”我带着我的偏见说“学生应该区分不出1分和2分的区别,比如画出箭头是1分,画出箭头+写出数字的2分,我想学生只能大概判断,有方法得2分,无方法得0分”。王博士建议:“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1分1分区分开,简单清晰反而是最好的,不过你可以先试试看,看看小朋友的反应”。
到这我并没有想出如何区分出1分1分,但心里已经有了方向,王博士启发我的过程,让我自己去思考了1分和2分的区别,有了这个基础,我才能去确定出合适的评价标准,于是,我做了这样的调整:
“一眼看出规律”赋分仍然是2分,但做了细化,有方法得1分,方法完整再得1分,方法可改进不得分。经过调整后的评价标准清晰明了许多,学生就能在这个过程中习得如何快速发现规律,如何清晰表示表达出规律等能力。
是的,确定评价标准就是从学生应该学会的角度去思考去制定,让学生从判断开始,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本领。
三、“开展”与“反思”
6月15日的课堂上,学生们把自己在家完成的作品根据活动一的评价标准调整后,通过小组推选作品,随机挑两组进行PK,小组获得积分,获胜的小组额外积分。
我们来看看随机挑到的两组小朋友们推选的作品:
作品2美观且充满童趣,但评价标准里没有这项,学生们会因为美观而打高分吗?学生能做到按照评价标准科学进行评价吗?
汇报过程中,两名学生均能清晰响亮地按照评价标准一项项进行说明,原来,评价标准也是小朋友的汇报语言脚手架呢!
从最后的分值来看,我们看到学生的评价较为科学,通过分数挑人,我听到了学生的想法,作品1 通过圈一眼看出规律,颜色有规律,形状也有规律;作品2用标数字的方法一眼看出规律,但只有1种规律,第3项不能得分。瞧,这里不是用典型的圈的方法一眼看出规律,学生也能发现和判断出来,正好为活动二做了一个铺垫和迁移。
是的,看来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把每个环节落实到位,一年级学生也可以做好评价,并通过评价,有效促进自我的学习。
在活动二“数字排列规律” 中,学生们积极投入,通过评价标准,有效迁移。
学生出现了这样的3种情况,数字排列不能一眼看出规律;通过画线和标数字帮助我们看出规律,但没有标注箭头方向,从左往右看依次减2;清晰完整表示数字排列的规律。
不足之处在于时间不够一些,没有来得及将3种情况全部进行评价和交流,对于时间安排上来说,活动一还是有些不够放心,评价标准解释了两遍。 另外因为是前一天晚上备的课,第二天第一节的课,如果能提前将评价标准打印下发,供学生勾选判断,也能节约一些时间,那么就在下一次的评价活动中再改进吧!
那么这节课我又收获到学生怎样的评价呢?我想结束下课时,学生朝我大喊:“老师,不要下课,我们继续评价吧!太好玩啦!数学课能不能上到放学!”好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四、结语
通过这次评价学习活动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和我的学生们是十分幸福的。我因为有了王绪溢博士这样高阶的指导,让我把课堂的学习活动中的每一步尽量想到位做到位,我的一年级学生们才有机会进行“评价”这样高阶目标能力达成的锻炼,我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获得自我效能感,学生和我都有各种各样美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