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寺宽见法师《佛说頞多和多耆经》导读
这一部经是《乾隆大藏经》中的《小乘单译经》部分的第七百七十三部。《大藏经》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乾隆大藏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版本。《小乘单译经》是阿含部的经典,其中第七百七十三部是《佛说頞多和多耆经》。
这部经的译者现在已经不可考。此经收录在西晋录当中,也就是说这部经典是西晋的时候翻译的,是非常早期的一部经典。
聞如是:一時佛在為耶國時有多樹木處,與眾比丘僧俱,比丘有五百人。月十五日盛滿時,夜半寂然安靜,比丘僧自相難問。
“闻如是”,我们很熟悉了,就是“我曾经听佛这样说”。一时,佛在为耶国。为耶国是阿阇世王统治的摩揭陀国的邻国。佛在为耶国的时候和众比丘一起,有五百人。那里有很多树,就相当于在丛林中与众弟子在一起。
那时正是十五月圆之日,月亮又大又圆,正值夜半时分,大家想象一下,那是多么安静。
比丘都很精进,在自相难问。自相难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提出疑问,互相请教,一问一答,互相考验对方的知见、逻辑是不是正确。这种形式有点儿像藏传佛教的辩经,是学习佛法,互相增上的一种方法。
我们现在听法师讲法都是被动地学习,没有动脑筋,没有主动学佛的积极性,这样学习佛法非常慢。所以我们要主动,要辨析佛法,不要怕犯错。有人担心万一自己讲错了怎么办?讲错了就讲错了,改正不就行了嘛!现在很多人的知见非常离谱,因为怕讲错,所以什么都不敢讲,这是一种极端。要么就是另一种极端——“大嘴巴”、胡乱讲、自以为是,不但不肯改正,还说“佛就是这么说的”“师父就是这么说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理解而已。这两种极端,我们都要避免。
我们可以很坦诚地互相之间切磋法义,这样做是如理如法的,我鼓励大家这样做。我常跟大家讲,以法摄持、以法供养,把护法变成一种修行。
大家如果都是呆呆的,相互之间什么都不敢说,那你永远也学不会,永远是个傻子,永远被灌输。就像斗鸡一样,总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斗得面红耳赤,这是错误的。
互相辨析法义,一问一答,把对方看成是文殊菩萨,向文殊菩萨请教。这是互相增上,为了磨炼自己的知见。因为如果你的知见不对的话,辨析时就会有漏洞,有漏洞就会被别人破斥,这样你就能补这个漏洞,可以成长。
我们现在太要面子了,所以不敢问,不敢辨析,不敢切磋,最后在佛法上学习得非常慢。很多人听师父讲的时候很开心,出了门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这种情况很多,应当避免。
我鼓励大家自相难问,向这部经典中的比丘学习,形成自相难问的风气,避免上述的两个极端。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多多注意。阿弥陀佛。
天人经常来供养佛,向佛请教。那时候人们的根器很大,胆子很大,为法而来,能把自己的面子放下。而我们胆子非常小,生怕犯错误,怕被别人看见。所以你看,那么多人都已经成就了,而我们还在轮回,还在烦恼、小心眼、嫉妒、猜疑,贪图享受,不愿意吃苦。所以我们还是轮回中的游子,头出头没,难以出离。我们现在得到了人身,又闻到了佛法,对人身宝一定要珍惜,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時栴檀調弗天人,持天形狀威神光耀來,直前趣佛。前以後,悉脫身上珍寶著一面,但披一領衣,以頭面著佛足,禮畢問佛言:「諸可過去佛正覺弟子有經,經名頞(è)多和多耆(qí),佛弟子今亦復說是頞多和多耆經,願佛為我說是經,當使弟子奉持。」佛默然不應。栴檀調弗,稽首而却坐。
有一个天人叫栴檀调弗,天人的姿态、威仪非常好,身上能发出光明。他来到佛前,脱下身上的珠宝。天人很有福报,所以身上佩戴了很多珍宝,而佛身上不佩戴,天人为了表示恭敬,就把珍宝脱下来,放到旁边。恭敬心很重要,一份恭敬,一份加持。“但披一領衣”,表示很简朴。天人很恭敬如法地用自己的头来碰佛的足,这是最恭敬的姿势,最恭敬的礼节。顶礼完之后,向佛请问“諸可過去佛正覺”。“可”表示堪能、相称。天人说:“您是跟过去佛正觉一样伟大的世尊,弟子有这样一部经典,名字叫作《頞多和多耆》,过去佛都有说这一部经典,佛也会为弟子们说这一部《頞多和多耆经》,就请佛为我们说这一部经典,来使弟子学习、恭敬受持。”
天人旃檀调弗说完之后,“佛默然不應”,佛没有说话。旃檀调弗问完之后“稽首”,再接着如法的顶礼,然后“却坐”,退后、坐下。因为他的动作还没有完成,所以“佛默然不應”。等他却然坐下,这才是佛开始讲经的时候。所以说佛非常的从容、自在,这是一种大智慧、大慈悲、大福报、大威德,一切圆满的一种相重。
佛即為比丘僧說經言:「我為若說頞(è)多和多耆(qí)經,皆聽著心中,念之勿得忘。」
比丘言:「願佛說,我皆當受經戒。」
佛等旃檀调弗顶礼完坐下之后,才从容地开始为比丘僧说经开示。现在我为大家来说《頞多和多耆经》,大家要好好听,记在心里头,好好地思维、系念,不要忘记。
比丘说,请佛您开示,我们当好好地受持佛陀所讲的经戒。
佛言:「布施有八事。何謂為八?愚癡人布施,但布施不知其恩善所在。既布施不達世間無有常,癡人持作常。世間苦無極,愚人持作樂。
佛接着开示“布施有八事”,哪八件事要注意呢?
我们知道六度之首是布施,摄第一还是布施。布施既然那么重要,所以我们要做智慧的布施,不要愚痴的布施。愚痴的布施是怎样的相状呢?我们要了解。
第一,“但布施不知其恩善所在。”仅仅是布施,却不知道它的恩德和好处之所在,这是第一件。
第二,“既布施不達世間無有常,癡人持作常。”这个是讲无常。布施你不晓得无常的道理,你把它当作是常。
我们讲四法印或者三法印的第一法印“诸行无常”,或者说是四念处的“观心无常”,你要去观察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常。布施的时候要做这样的想。布施的时候如果你不懂得一切法皆无常,你就会执着它是常,把它当真,你就会受伤。
不知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常,愚痴的人执以为常,如果我们布施的时候不晓得这一点,你就是愚痴的人。
所布施的东西中间坏掉了,你要是不了解无常的观点,你就会受伤。持一种常的妄见,你就是愚痴的布施,不是智慧的布施,因为一切皆无常,我们尽心就好。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只管去布施。
打个比方来讲,你布施给乞丐,乞丐怎么去处理,你不要受伤。你布施给乞丐一碗牛奶,乞丐一不小心撒到地上了,是不是无常掉啦?你要是不知道是无常你就会受伤,那就是愚痴的布施。
第三,“世間苦無極,愚人持作樂。”这个是讲的第二个法印“诸受是苦”,或者说是四念处当中的“观受是苦”,或者叫“有漏皆苦”。世间苦无极啊,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还有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固然是苦,乐也是苦,因为乐迟早要消失,乐无常掉了,苦就来了。还有“行苦”,就是刹那顷灭,这都是苦。
如果你在布施的时候把苦做乐想,你就是愚痴人。因为乐你会贪着。比如说见到美味的大餐,你要执以为乐你就会贪着它,你要贪着它你就会造业,造业又轮回啊。轮回就在“爱憎”这个地方,你对一切受起“爱憎”,轮回的业就又形成了,于一切法不起“爱憎”,轮回的力量就断了。要知道苦无极你就不再贪恋它了。
世間所有,愚人言,是我所有可常得。世間人皆顛倒,不淨臭處惡露,愚人用作好,不知作善得善,作惡得惡,愚人施與人,不知其人德深淺,持善心施與得道者,福不可量。」
第四,“世間所有,愚人言,是我所有可常得。”这个是第三个法印“诸法无我”,或者说是四念处当中“观法无我”。你在布施的时候要观法无我。世间所有的一切,愚人言这都是我所有,可常得。他观一切都认为有“我”,世间所有一切我所享受的境界,可以常有。
打个比方来讲,我们现在在天开寺小讲堂,你认为是“我”在天开寺,这个天开寺是“我”所有的,是“我”所安住的地方。可你看看,真的有一个“我”在天开寺吗?或者,真的有一个天开寺吗?今天你在天开寺,明天你就不一定在天开寺了。所谓的“我”是这个身体,明天这个身体就不一定是“我”了,万一无常了呢?哪有个这样的自性呢?而且这个身体刹那刹那都在变化。诸法无我,观法无我。
你在布施的时候也是如此,这里包含了三轮体空的概念,你在布施的时候不要观察有一个“我”在布施,有一个人在接受“我”的布施,如果有这样的观点,你还是愚痴人。
打个比方来件,你在佛前供一盘水果,你得让人看见了,最好让师父看见,如果师父没有看到,心情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愚痴的布施。
第五,“世間人皆顛倒,不淨臭處惡露,愚人用作好。”这就是四念处当中的“观身不净”,要持不净观。布施要持不净观是让人不要执着。布施的过程是非常自然的,你如果执为“净”的话就是颠倒。
“你看我今天擦了香水,涂了脂粉。”在布施的时候,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而没有安住在一种真实的相状里,你就会对世间起贪着。这种布施仍然是愚痴的布施。所以我们布施的时候不要得意。
我们恐怕都属于愚痴的布施。怎么让自己不那么愚痴呢?要让自己向真实的智慧靠拢。一切法无所得,一切法不要去求回报;一切的善行,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就像我们爱自己,是无条件的。我们布施是利益众生,也是无条件的。
尤其是男女互相贪着,要知道“实为臭秽不净”,那么这种贪着、淫欲自然也就消失了。
第六,“不知作善得善,作惡得惡。”就是布施时不懂得因果规律,糊里糊涂,是无意识的,还是愚痴的布施。因为不懂因果的话,只是偶然的布施,今天布施,明天可能就不布施了,所以这样布施只是暂时的,这也是属于愚痴的布施。
第七,“愚人施與人,不知其人德深淺。”愚人布施,不去观察布施的对象是有德之人还是无德之人。比如说他到底是希特勒,还是雷锋?就是说,布施也要识人。
你要平等地布施,但是并不是傻乎乎的,不知道所布施的对象是好是坏,要去了解这个情况。平等地布施,不嗔、不爱、不憎,但是你并不是不了解他的好坏、有德无德,要有智慧去抉择。
后面也会讲,布施的对象如果真的是恰到好处的话,比如四种福田——佛、僧、父母、弱势群体——这个功德肯定是不一样的。
第八,“持善心施與得道者,福不可量。”成就者、修行人、证道的、得果位的、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乃至声闻、缘觉,这些圣贤,你用善心、好心、恭敬心布施这些圣贤,福德不可思量。
圣贤是好的福田。“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收。”跟布施在一般的地方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领导过生日,我们赶紧送上一个礼品,这不是一种善心,布施的对象也不是得道者,福报跟以善心布施给得道者是不可比的。
以上是“布施有八事”,我们要注意。
你这样去观察,看看我们的布施,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才是以法摄持,以法供养,这才是把理论真正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否则的话,师父讲是师父讲,跟自己完全不相干,你再学多少年,恐怕进步也是微小的。
重复一下,“布施八事”蕴含了三法印或者四法印当中的“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或者说四念处当中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它把三法印或四法印或四念处都放进去了。“涅槃寂静”其实也隐含进去了。涅槃是超越概念,无有分别执着,所以它是符合三法印四念处这个特征的。
版本信息
本经最初是作为"失译经",著录于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安公失译经录》之中;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二始将它编为西晋失译;后世藏经目录沿依此说。载于《丽藏》"竟"函、《宋藏》"学"函、《金藏》"竟"函、《元藏》"学"函、《明藏》"当"函、《清藏》"当"两、《频伽藏》"宿"帙,收人《大正藏》第十七卷。
内容简介
本经记述佛在为耶国时,对诸比丘说"布施八事"(八种错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