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花语静飘空色外

(1)

早看过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却从来没有去过这个地方。深秋时节,与友人聚餐于牛街,顺路到法源寺一游。

法源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超度北征辽东战役中阵亡的将士,诏令在此建寺。在1300多年中,历经了安史之乱、幽州大地震中的损坏,各个朝代又进行修复,目前岁月静好,是中国佛学院所在地。

法源寺采取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建筑规模庞大,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净业堂、无量殿、大悲殿、藏经阁共七进六院,是北京城里历史最悠久的古寺院建筑群。

法源寺中有众多石碑,包括唐朝年间的《无垢净光宝塔颂》和《悯忠寺重修舍利记》,明朝正统时期的《明颁赐大藏经典敇谕碑》、万历年间的《重修崇福禅寺碑记》,清朝雍正时期的《御制法源寺碑文》,还有乾隆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

图片发自App

(2)

法源寺历朝历代受到朝廷重视,主要由于其中的正气。从唐朝北征高丽的将士们,到戊戌变法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谭嗣同,是一以贯之的正气。明清时期以致民国,南方北漂亡者多暂停棺于此,待时机成熟再归葬。1920年,北大教授杨昌济去世后,曾停灵于此,毛润之当时在北大红楼,曾陪同杨开智、杨开慧兄妹守灵,料理后事。

现在的法源寺,进门就能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描述了佛教中的“友善”。佛教的友善即是众生平等,爱有四种境界:爱自己、家人和朋友,爱所有的人,爱所有众生,爱所有的事物。爱已经超越了爱本身,这是一种平等之爱,已经无所谓爱还是不爱,“无缘大慈”,即使没有缘分也一样的平等慈爱。

法源寺中很安静,院子里有些香客在打坐,有些在默声念经。初冬的午后,墙角时不时有猫伸着懒腰晒太阳,或卧或趴,或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有的猫浑身的毛看起来并不是很顺,然而又与居无定所、没人打理的流浪猫不同,从它们的眼中满眼是友善,也许寺庙中生活的猫都有禅意。朋友说现在流行“云吸猫”,像我这样懒得自己养猫的人,邀一二好友,跑去法源寺窗台一角,看尾巴欢愉、柔软治愈,不失为让心情打瞌睡的好方法。

法源寺藏经阁前有棵300多年的银杏树,落叶铺满地,金黄的阳光从树间洒落。北京的银杏很多很多,钓鱼大道一到深秋时节被金黄的银杏叶洒得一片绚烂,清幽的雍和宫光斑随着风不断变换,大觉寺中辽代的银杏已有千年树龄,新起之秀的天元公园里,老人小孩会都收集起地上的银杏叶往上一抛,西院、家门前的银杏落叶最晚。银杏的树干端正挺劲、独立不倚,它具有魔力一般美得让人震撼,却又像熬汤一样长的慢。不着急,慢慢的长成苍劲的体魄、独特的性格、清奇的风骨。

在法源寺,可以看到情侣依偎,老夫妻牵手相伴,姑娘腼腆羞涩,小伙子扛着相机傻憨憨的给姑娘照相,丝毫感受不到秋天的凉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法源寺:花语静飘空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