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画出七彩未来

克伯屈说:“教育属于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这句话精练地告诉我们:生活是产生一切教育资源的母体;而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都将反馈到生活中来。一幅“轻描淡写”的作品,几声“叽里咕噜”的絮语,伴以灿烂的笑容、悦耳的笑声、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肤浅的尝试……时时、处处都为幼儿开辟了一方自由描绘的天地——绘画日记。(发论文请找我,特殊通道,中国教育报两周见刊!安全!快速!请在注册名处找到我)


课题缘起:缘起于“草根绘本”

2004年下半年,我遇到了大 2 班的杰伟,他特调皮,整天动个不停。有一次,他在来园的路上捡来了一只菜青虫。我灵机一动,觉得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治治”这个好动的孩子。于是我给他找了一只透明的塑料瓶,对他说:“既然你把它带来了,就要好好地养着它,不能让它‘牺牲’掉。”小菜青虫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开心地度过了一天,可第二天就被冷落在了自然角内。但通过我不断的引导杰伟开始认真的照顾小菜青虫,在照顾之余,我还引导杰伟用笔画下小菜青虫每天的变化。之后杰伟开始了他的“草根绘本”创作之旅。

绘画日记的一切主题都缘于生活,最终都将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只不过是作为教师略施“雕虫小技”,却激起了孩子内心潜在的爱的情感,让杰伟“服服帖帖”“心甘情愿”地与菜青虫为伴,与它一同成长,产生出“绘画日记”的想法,生动活泼的“草根绘本”与孩子们共享,这个往日的“调皮大王”如今变成了“故事大王”,掀起了班级的讲故事高潮。杰伟的变化也让我对“幼儿绘画日记”的信心更加坚定,开始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活动形式:合作趋于多元化

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它可以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地域、不分性别地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让人们畅通无阻的去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让学生学习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各地历史、地理、风俗、文化、宗教等的关系。学会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与时代艺术符号的文化含义,从而学会理解各民族艺术的宝贵价值,认同并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

1.自由活动中的自主合作

一次晨间活动时,无意中看见娇娇和明明各自拿了一张“废画”。明明说:“我画的小花、云朵、太阳最漂亮,我要把它们撕下来。”娇娇说:“我画的房子和大树漂亮,我把它们撕下来。”于是他们撕画、拼画、编故事……幼儿结伴将“废画”重新组合成新的作品后自我欣赏,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加强了,审美情趣得到了丰富。

2.情境活动下的集体合作

点点拿着一张画有大树的铅画纸走到我的面前:“刘老师,我画的大树好看吗?”旁边的小朋友也附和着:“点点的大树真好看!”一阵轻声轻气的声音随后而来:“可是大树妈妈太寂寞了,一个人多没意思呀!”胆小的敏敏发出了不同的心声。我马上接过话题:“是呀,大树妈妈太孤独了!帮忙想想办法。”“可以请小动物们到大树底下来玩。”“请哪些小动物来呢?”“小兔。”“为什么请小兔?”“小兔子最温柔,可以陪大树妈妈说说话。”“小猴子最调皮,可以逗大树妈妈开心。”“赶紧去把你们的想法画 出来吧。”不一会儿,一幅幅温馨的画面跃然纸上,孩子们将日常生活经验融进了作品。面对众多的绘画作品,我们读到的是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憧憬。

3.主题教育中的集体合作

记得在综合教育活动《美丽的大森林》中,我组织孩子们观看图片展、欣赏《动物世界》时,他们就情不自禁地说:“我喜欢跳舞的小猴子”“我喜欢威武的大老虎”“我喜欢跑得快的小白兔”……我倡议把它们画出来。不一会儿活灵活现的动物跃然纸上。我指着事先准备好的森林背景图对孩子们说:“我的森林太寂寞了,能把它们安排到森林去做客吗?”孩子们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直接用手撕,将大森林布置得非常热闹。看着新作品,孩子们又交流起来:“森林里,我的小喜鹊声音最好听。”“我的老虎喜欢做裁判员。”“我的孔雀多美呀,羽毛张开像把大扇子。”

作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其中涵盖的教育资源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以后的自由活动,还有孩子创作了一些很有个性特征的作品向同伴或老师推介。孩子间言语自然交流→组合集体作品,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孩子——崇尚思维解放、敢于表达,也让孩子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与集体智慧的伟大。

价值延伸:园本课程更优化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所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美术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它强调学生要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体会人生价值;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重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求知、自觉探索,从求知和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同时倡导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谐共处的能力。

孩子的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记得2010年的清明节后不久,东东画着家人跪在“蒲团”上祭奠去世亲人的作品,这引发了我的联想:用稻草将幼儿园场景设置成江南农家一条街,营造节日喜庆的环境;用稻草制作成圆盘,幼儿在上面绘制京剧脸谱;用稻草制作成生活用品……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的平凡、朴实而又不失大气的美,又培养了孩子们低碳环保的意识,也激活了稻草的“新生命”。

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从孩子的作品中我们还挖掘出了制作简易、成本廉价的多功能沙包;涂染特技、美化环境的魔幻作品;拓展空间、资源共享的“草根绘本”;剪辑粘贴、百玩不厌的立体作品“时装秀”等,不断充实着我们的园本教程,丰富着孩子们的一日生活。

十年的坚持不懈,让我们在幼儿“绘画日记”活动中尝试着,探索着,也收获着。对幼儿而言,“绘画日记”活动让孩子们将生活、学习中的积淀付诸画面,化无形于有形,便于老师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实现因材施教;对教师而言,经历了过程,体验到生活细节化的妙处,发现了教育更应根植幼儿的生活。“绘画日记”应该坚持,活动值得坚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梦为马,画出七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