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勤奋的现象:花大量时间做容易的环节。
停留于舒适区的健身是低效的,做重复简单轻松的事情说明没有进入提升区。
解决方案:
伪勤奋的现象:从不检测自己获得了什么。
解决方案:即学即用,学的东西要立刻检测,检测自己会不会做题,会不会应用。要看到反馈,立刻看到反馈。
伪勤奋的现象:只是埋头苦学,从来不总结规律。
解决方案:
伪勤奋的现象:当你为某个目标,付出了一些努力,甚至只是预想了宏伟的计划,就往往把自己感动坏了,觉得已经在变好了,然后用放纵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比如,学习英语之前,你会先下载一堆英语资料;想要健身,先关注一些博主。单单是这些收集资料、收藏文章的行为,已经给了你一种“我做了努力”的感觉。你有了变好的可能性,就在眼前,触手可及,这已经足够安慰你。即使未曾付出多少真正的努力,也不那么自责了。这也是道德许可效应。
解决方案:将做的事情最简化,去掉所有花里胡哨,不搞形式主义,直接开始做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例如:要跑步就先开始跑,在跑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方法,不断完善。
从做题和应用的层面,倒推学什么,即用即学。其实带着问题学习去选找答案也是这种思路,能够对知识点进行透彻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是非常高效的。
检索式学习:通过提问和主动回想测试和练习巩固知识,是有效学习的底层原理。
复习的过程中,切忌重复阅读,非常低效且获得的 “熟练感”,会让我们自以为掌握了。
遇到想不起来的知识点,稍微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去认真回想,实在想不起来再去看书或笔记。这个和知识点耗上了的过程,有助于理解记忆,是熟练掌握知识点的必须经历过程。
如果一个问题你不会,先不要去看答案,也别去请教别人。先试试自己去思考,哪怕最后你得出了错误的答案,甚至根本就没有做出来,但这个过程,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题,掌握这一块的知识点。
当你想方设法寻找答案,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知识的时候,在得到答案、填补知识空白之前,你会先强化大脑中到这部分空白的检索路径;当努力填补完这部分空白后,你便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到新知识的联系。
越是让你摆脱对既有提示和答案的依赖,需要依靠自己去解决的问题形式,对你的帮助越大。比如说,填空题,比选择题的效果好;论述题,比填空题的效果好。
总之,你在所输出的答案上,需要付出的主动努力越多,学习和记忆的效果越好。而且,这种练习方式,和考试的逻辑是一致的,也有助于你在考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你在回想知识点的时候,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如果你看书时,不为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只是纯粹地享受阅读体验,那么一切都自然而美好。你读得顺畅,轻轻松松啃下一本大部头。
突然有一天,你想着,我要从书中得到并且留下一些什么。你思考怎样做笔记、怎样提高阅读速度,你一边读书,一边留出一部分注意力,反思、质疑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很难受,事情无法流畅地进行下去了。你进入了跟自己的博弈,在自我对话和对抗中,你没法专注地投入于事情本身。
一旦你有了得失心,并且畏惧自己做得不好,担忧会浪费时间、带来失败的结果,你就迷失了。(真的是太真实了,我真的迷失过。)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一个用于暂时存放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记忆系统,叫做“工作记忆”。它相当于一个中间站,容量有限,而且不可扩充。我们把所需的信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来,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存储、加工,处理完毕后,得到当下问题的答案。
工作记忆能够存储和处理的信息容量越多,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过于担忧考试的结果,并且不时地审视自己做得怎么样,纠结自己是不是做的有问题,那么,会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记忆”的容量,被这些焦虑占用。如此一来,我们能用于解决问题的记忆容量,就很有限了。既然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那么当你把一部分容量分配给自我监测时,势必会影响你的表现。
解决方案:把所有的得失心和前因后果都暂时忘掉。不去预先给自己设置标准,而是能做到怎样就做到怎样,不在过程中因为容易而掉以轻心,或者因为困难而焦虑。
当你有了对自己给予评判和纠正的心,你就无法正常发挥了,连本应有的水平,都不能达到了。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想;做完了,再去想。珍惜你的工作记忆,把它们全部用于解决问题本身。
我们在看书、做题、学习、工作的时候,常常喜欢存着犹豫不决的心:这种方法真的对么?这么做真的没问题么?这条路不是白费功夫么?刚才做得好烂啊……真正做事的时间,没有监测自己的时间多。(真的是太真实了,亲身经历。)
你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毕竟,你需要从零开始了解一本书,你无法预测学习的内容,以及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一开始的学习效率,必然不高。
虽然现在的方法不够好,但它是必须经历的启动阶段。对于某一固定的学科或者领域,学习基本上是个匀加速或者变加速的过程,你的方法会逐渐完善,效率会逐步提高。
专注才是最重要的,与专注相比,其它的东西不值一提,减少监测自己的时间,将工作记忆运用到实际的努力之中。
心流:完全投入、十分专注于眼前行为时的心理状态。是我们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从忧虑感和压力中解脱出来。
只有专注,才能做到对知识、概念、事物的透彻理解和学习。
提升专注力:互动。
听课做笔记,有所取舍、有所整合的做笔记,过程中加入主动思考。
记东西时,出声背诵,写写划划。
看书时,稍加思考,有选择的划关键字。
成为一个参与者是学习时提升专注力的重要方法。
问题让人专注,对于学习的知识进行提问并解决问题,快速带来能力上的提升。
有口型的默念,和自己对话不出声,将全部注意力和工作记忆集中在学习上。
专注力:
闭环: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巴。
解决方案:学习和复习应该齐头并进。
Anki
机械复述不能增加记忆,是被动学习。
通过充分的,有深度的加工,将 “短时记忆” 转化为 “长时记忆”。
加工:对知识加以自己的处理。加工越精细,记忆效果越好。
精细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去思考,去主动输出。是主动学习。
主动非常关键。
如何做:记忆原书原有关键字、知识点等 “点” 信息,连 “点” 成 “线”,将 “点” 串成有逻辑的内容。
每一次复习都重新组织,精细复述。
主动思考 和 加工 是记忆的底层逻辑,可以应用在一切记忆场景中,不要去死记硬背没有思考过和加工过的东西。
大脑不擅长记忆无意义的东西,能记住的是仔细思考过的东西。
仔细思考的核心是主动。
具体做法:对所要记忆内容的任何一点进行精细化提问。
精细化提问,可以显著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
组块化记忆:
短期记忆组块数量:5-9个,不可扩容。
块有大有小,我们可以扩充每一个单独的组块包括的信息量。
通过自己能想到的方式串联,将小组块转化为大组块: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物联网叔会使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读的越多,读的越快。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快速阅读的必要前提。
不要机械读书,保持警醒,主动思考。
结果导向式读书:围绕主题阅读相关书籍的部分,可以高效的输入输出。
漫游式读书:没有具体目的去读书,能看到新鲜观点和知识。
记住不是背下来:知道有什么?知道怎么找到原文?
只有用到了,才算是读过。
只有使用,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这是阅读阶段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取得的。
把记忆放在使用阶段。
完成使用或输出,就不会忘记。
新学科,无法判断重点,做笔记容易抄书,所以对于觉得重点的内容只标记即可。
新领域每本书读3遍,重读的时候,之前的很多困惑都会得到解答。
每一次阅读用不同颜色的比进行笔记,区分每一次的重点。随着了解程度加深,笔记会越来越少,侧重点也会发生变化。
看书的时候,多思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画知识图。
诀窍:先抓住核心、重点、立刻开始做,先去完成,之后再去考虑完美。
准备工作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准备好。在做的过程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才会逐渐清晰。
要允许自己做出垃圾的东西,否则连垃圾都做不出来,先完成再完美,改比写重要,改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细节。
立刻开始做和输出,让自己立刻看到成果,看到自己学会了一些东西,做了一些事情,获得成就感和正反馈,让自己有动力继续探索。
最最最重要的是,在刚知道如何走的时候,把步子迈出去,走得不好会摔跤,会疼,会学习新东西。
想和说总是容易的。真正的问题,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会遇到。那种微妙的感觉需要切身实践,才会经历和体验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和成长。
想的层面解决不了问题。
真正让你累的是想一件事的时间比真正做这件事的时间多,而且多的多。
大多数障碍,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只有行动才能影响行动本身,不是想做了才去做,而是先开始做,就会进入想做的状态。
开始做一件事情,先开始做5分钟,接受开始的低效和烦躁,继续做,之后就好了。
做事的过程中如果想终止,重新使用5分钟起步法。
稍微走在计划前面,会更加追求主动做事。
如果有一个更难的任务需要完成,我们就非常极其愿意去做相对简单的任务了。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在拖延艰难任务的过程中,把容易的任务迅速解决掉。(剪视频难,那就去刷题?刷题难,那就去看书?看书难,那就去看视频。)总之都是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