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青的新专辑到底什么水平?
在过去的三天里,“万青”作为关键字出现在了无数人的朋友圈。
有人狂欢,感慨万千;有人不解,万青到底是谁?
“万青”,是中国内地摇滚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名字缩写。
这只成立于2002年的国摇乐队来自河北石家庄。2010年曾靠一首《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出圈,虏获了一代摇滚青年的心。一句“直到大厦崩塌”,唱出了无数年轻人内心的呐喊。
而时隔十年,他们终于出了第二张专辑《冀西南林路行》。
歌迷狂欢像过年,价值22元的数字专辑,已经卖出了35万张;豆瓣开分也一度高达9.8,即使后来慢慢回落,也稳定在了9.3的高分水平。
这张专辑究竟配不配得这样的高分,周老师已经在视频里讲得很清楚了。
从纵向来看,不可否认万青十年之后的第二张专辑比起第一张,表达的理念非常先进、有思想,同时融入了很多更好的音乐元素,在音乐的丰富度上成长是巨大的。
在音乐里大量地运用器乐的做法(有三首是纯器乐),也是比较具有开创性的。为提高国内听众的音乐接受度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从横向来看,严格来说,其实这张专辑在演奏的音乐性上并没有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比如《早》这首曲子中的小号,音准就有明显的问题。明明音乐原本写得很好,但是最终演奏表达出来的却有点拉后腿了。
听万青代表了高级的音乐品位?
当然,针对音乐性这样比较专业的问题,可能绝大多数的听众都是听不出来的。
对于万青的歌迷来说,除了音乐之外,他们更注重的是音乐背后的故事,是一种情怀,一种长达十年的羁绊和牵挂。
可其他那些为了万青在朋友圈刷屏的人,又有多少是真的听懂了他们的表达呢?
在国内更加注重歌词表达的大环境里,万青的这张专辑,以丰富的音乐性为基础,以文字与情怀为加持,再加上“十年工匠打磨”的背景衬托,被捧到了至高的位置。
以及比起其他大多数去参加节目、有曝光量的乐队,沉淀了十年的万青似乎看起来更小众、更特别一点。
于是,一时间,中国摇滚听万青,似乎成了一种逼格的彰显。
我们当然不是说大家不能欣赏和转发万青。
而是,你在转发分享的时候,是真的有被音乐打动,还是仅仅为了跟风,打造自己看起来很有品位的朋友圈人设?
小嘢有个朋友,前一分钟还在群里问谁是万青,下一秒就在朋友圈分享他们的音乐了。似乎在这样的一个“潮流”之下,分享得早一点,自己就站在了音乐品位的顶端。
可说到底,这时候的万青,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符号罢了。
其实细想起来,万青并不是第一个被赋予品位衡量标准的符号。
音乐界的大神坂本龙一,也是很多人彰显品位的必选。
▲感受下坂本龙一年轻时的盛世美颜
坂本龙一这个名字,听起来没有久石让名气那么大,不会显得过于俗气。人长得帅气,再稍微了解到他的音乐造诣也很高,于是仅仅听过一首《 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便开始宣扬自己是版本龙一的粉丝。
而文学界最早的品位衡量符号,大概要数村上春树了。
只读过了《挪威的森林》或《1Q84》,甚至可能只是读了几句书中的摘录,便自诩为文艺青年,标榜自己是有品位的读者。
而当这样的人多了,成为主流,于是读村上春树这件事的品位瞬间下降。文学界的品位衡量符号,又变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菲茨杰拉德等作家,因为一提起这些名字,就有一种“别人看不懂却又觉得很厉害的样子”。可事实上,或许买来的《白夜》只读了三页,就在书架上落了灰。
除了艺术家,同样被符号化的还有很多单独的个体。
比如《月亮与六便士》,其实真正读过的人并不多,故事究竟讲了什么也并不知道,但毛姆却成为了很多人的谈资;再比如名词“薛定谔的猫”,乱用这个词的人只是觉得这些字组合在一起有一种很文艺很有深度的感觉,可背后深奥的物理实验和研究又是真的了解吗?
▲《月亮与六便士》插图
话题回到万青,在他们新专辑下面有个评论:
如果下个十年,你还愿意分享这些音乐,或许才能证明你今天真的听懂了点什么。
小嘢深以为然。
消除音乐里的鄙视链,实现独立的音乐审美
为什么这么多人明明听不懂却要尬吹万青?明明没有听过坂本龙一的其他作品,却要彰显自己是资深乐迷?没有读过几本村上的书,却说他是自己最喜欢的作家?
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源于一个底层逻辑——对自己的音乐审美、文化审美不够自信。
因为害怕被别人说自己的音乐品位、阅读品位low,所以从来不敢分享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和书籍,于是去追随潮流和政治正确;因为自己没有了解过专业的知识,就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音乐、文字鉴赏能力。
单拿音乐来说。
很多人都知道音乐圈里有所谓的鄙视链存在,很多人为了不被留在鄙视链低端,也从来不敢表达自己在听音乐时的真实感受。
可事实上,周老师很早就强调过:
音乐有好坏之分,但不同音乐种类之间是没有高下的。同样,我们的喜好也没有高下之分。
喜欢古典乐并不会比喜欢流行乐显得多么高尚;喜欢摇滚乐并不会比喜欢流行乐显得更有深度。同时,喜欢古典乐并不妨碍你同时也喜欢能打动自己的苦情歌。
对于听众来说,真正的音乐价值,不是这首曲子写得多么工整,听起来多么高级,而是究竟有没有触动到你。
这就要说的音乐审美的两个维度了。
很多人疑惑,作为一个音乐小白,自己究竟有没有审美能力?事实上,周老师跟大家讲过:任何人都有感知音乐的能力。
对于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理论的人来说,可以有感性的听感。因为音乐是一门神奇的通用语言,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去听,然后获取自己相应的感受。可能这种感受很难表达,但是你可以有很直观的喜欢或不喜欢之分。
而如果想要真正听懂音乐中表达的更多信息,就需要上升到第二个维度,也就是理性的听感。拥有理性的听感需要建立在对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去了解那些流淌的音符背后的规律和想要表达的情绪。
由此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大多数小白喜欢的音乐都停留在流行乐。因为流行乐大部分自带翻译——歌词,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音乐的表达。但这也仅仅只能帮助大家理解音乐的冰山一角。
▲毛不易的《消愁》曾凭借动人的歌词刷爆朋友圈
知识的积累形成的理性听感是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周老师做过很多期的音乐分析和讲解,目的并不是直接给大家灌输她自己的观点,而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让大家能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每个人的音乐审美。
所以,如果你是个音乐小白,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害怕被别人说自己音乐品味low而不敢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虽然感性,却是最宝贵的。
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那么就千万不要去跟风、从众。去大胆思考和分析吧,甚至敢于挑战权威,相信自己的感受与判断,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独立审美。
音乐从来不会排斥任何一个听众,要靠每一份真诚的心来反馈。
其他的艺术作品也是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