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平时一两个月难得我联系一次的表弟竟然主动发消息约我见面,虽然他本科毕业后就来到深圳读博士,1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总共见面5次,基本都是我主动找他。
接到他后,我带他吃饭,好奇他发生了什么。
边吃饭,他忽然问我:表哥,你说我为什么我总是一遇到强势的人就不敢说话了呢?还有,我特别害怕冲突和吵架,碰上我总想躲,这些,是不是都因为我内向呀?
看着他迷茫困惑的眼神,我们俩开始聊他的黑暗经历:最近,他和几个师兄一起跟着导师做项目,在思路上有不同意见,虽然他坚信自己的方向更合适,可是面对“这事就应该这样搞”态度强硬的师兄,他感到左右为难;大学时,室友起了冲突差点动手,他因为不敢劝架被埋怨;小学时,父母经常吵架,他很害怕,只能躲起来……
我们后来在探讨中发现:内向并不是一成不变或者与生俱来的,只是在他不自信、不安全的时候会更容易内向产生退缩;当处在安全领域与熟悉的人相处的时候,内向的他也可以有开朗活泼的一面。而随着我们讨论的深入,表弟越来越清晰的看到,原来在他内向的背后,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他开始变得释然,并逐步相信可以通过努力和刻意训练让自己改变和成长。
先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心的问题。《天生非此》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就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通过考察、引用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个人经历和相关案例,向我们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层面的代际相似性是由后天培养造成的。我们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及我们与父母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流淌,想要改变未来,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我们当下的个性、人际相处的模式跟我们的过去是有哪些关联?我们未来或者现在该怎么样去做一些调整?《天生非此》给我我们一些指导。
《天生非此》片段一:你在工作情绪不佳时,就可能会发邮件给同事,催他们交齐早该交的文件。你自认为这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然而在潜意识中,你选择在这个特定时间向他们施压,内心深处也明白自己是在找麻烦。因为这会加大他们的压力,你通过将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到他们身上来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在潜意识中,你明白当他们看到邮件时,一定会咒骂一句,会因为这种突如其来的压力感到焦虑。而这会让你在按下发送键那刻有一种舒缓。你的身体会感到一丝放松,还能够在消极情绪中得到一丝小小的暂时解脱。
对于这种将自己厌恶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我把它称为“我很好,而你不是”机制。如果我感到愤怒或悲伤,那么通过激发他人的情绪,我可能使自己得以解脱。我们每天都会将彼此当做自我厌恶情绪的垃圾桶。
当你遇到不顺心事情后,回到家里你会怎么样去表达和沟通疏导你的情绪,你有向身边人发泄过吗?
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假设一个爸爸在公司受到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后就对孩子臭骂一顿,孩子无缘无故被爸爸骂,他心里也会很窝火,如果他身边刚好有一只猫,他可能就会狠狠的踹过去,猫被踢疼了之后,跑到街上,这时候刚好有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想要紧急避让的时候,有可能会把路边的孩子撞伤。 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会导致恶性循环结果。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而是用宣泄的方式进行传递的话,他可能引发连锁的多米诺骨牌反应,从而导致一个不好的结果。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把友好、礼貌的一面给了陌生人,回到家之后,反而面对我们最亲近的家人、朋友的时候,我们会回到自身本源的状态,会让自己原始的情绪真实暴露出来,我们将在外面受到的委屈带回到家里,将不好的情绪宣泄出来,将不好的情绪带给家人,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正常的反应。我们需要家这个安全的场景来释放自己不良的情绪,这个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确实会给我们身边的家人造成不良的伤害。
那么情绪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该如何让这种踢猫效应到我为止,情绪不会传递下去,这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我们是否能够觉察到情绪。
第二:每个人是否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你是否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将情绪表达或者消化处理掉。
我们身边很多的家人,他本意并不想宣泄情绪,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或者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但是他们没有去学过如何合理的去控制和化解情绪的方法,所以当他没有找到很好的出口的时候,他只能将情绪宣泄给身边的人。
那么关于情绪宣泄,如果我们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参考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是当你有情绪的时候,你应该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要将不好的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他们成为你情绪的垃圾桶,不要用你的不良情绪给别人造成伤害,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第二:我们该如何做:首先你需要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你能否意识到自己进入很愤怒、很不满的状况中,你能够意识到,其次是当你已经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你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况,你是否能够找到一些方法来识别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最后,你是否有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合理的表达情绪或者宣泄情绪。
《天生非此》片段二:在与家人、朋友及同事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有运用“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心理来摆脱坏情绪的时候。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无一例外的都会受到其他人同样的对待。
如果你发现自己不自觉的在进入这种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当时的行为,深入分析事情是如何发展的。难道这个晚上孩子就必须在餐桌上吃饭吗?那个同事是否真的就像你认为的那样奸诈?
如果你将这些问题与你童年的经历对比思考,可能会发现两者的联系十分惊人。或许对于餐桌上吃饭这件事,你的父母表现得非常严苛或宽松,而同事奸诈狡猾的问题也是如此。
一旦你发现自己成为这种手段的攻击对象,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帮助你摆脱这种窘境。将这些人加诸你的词汇(如愚蠢、懒惰、虚伪等)在脑海中具像化,然后幻想自己把他们用纸巾包裹起来,最后立刻丢进你想象的垃圾桶里。
每个人都有过情绪宣泄或被他人宣泄情绪的经历,怎么样才能避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进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良性人际关系?
在《认知心理学》里有个情绪ABC理论,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身的情绪归于外界因素,比如其他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因为别人导致我很生气、愤怒 、委屈、难过,如果我们是这种认知,就很有可能会指责别人,抱怨别人,把你的坏情绪宣泄在他人的身上,这就会让我们的关系进入对抗的模式,造成互相的伤害。
情绪ABC理论中指出情绪的产生有三个关键的因素:
所有你认为导致你情绪的外界刺激。如果你现在很生气,是因为有个同事迟到了,同事迟到这件事情是一个外界刺激 。
你现在很生气这个情绪是你当下的反应,是属于ABC理论中的C。
从外界的刺激到你当下的反应,这背后有个关键因素是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为什么同事迟到这件事让你很生气?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你会认为守时在团队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同事迟到这件事情就会让你觉得很生气;
如果你是另外一个同事,跟这个迟到的同事没有任何从属关系,那么他迟到对于你来说就是无所谓的,他是否迟到对你是没有什么影响的,那么你的表现可能就会很淡然;
如果你是属于跟他一样也迟到的人,你甚至会侥幸自己不是唯一迟到的人,你还有一个同伴,所以不同的情况会导致你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所以在《认知心理学》中的观点会认为你的情绪来源于你对事情的看法和认知,你的认知决定了你当下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因此情绪来源于你自己,而不是外界发生了什么或者别人做了什么。
同样的,在《非暴力沟通》中认为任何情绪的产生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需求,每个人的情绪来源于你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当你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你会出现正向的情绪,当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你可能会出现负向的情绪。
不管是《非暴力沟通》的理论还是《认知心理学》的情绪ABC的理论,都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你的情绪是来源于你自身,你是可以自己掌控的,而不是因为别人做了什么或者外界发生了什么导致你的情绪结果。
这两个不同理论对我们价值启发是什么呢?
首先:如果我们认可我们的情绪来源于我们自身,那么我们也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负责,而不是受外界事务的影响,那你就可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掌控。
其次:所有的情绪确实会有外界刺激的影响,但你需要知道,对这外界的刺激,你是如何看待的,他背后跟你的需求的关联度在哪里。
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做两个动作:
第一:区分当下发生的事实是什么。
第二:你的感受是什么;
当你能够从事件当中抽离出来,客观的去表达和描述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你会从情绪当中进入一个冷静的状态。当你能够去感知、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的时候,比如你不开心的背后到底是生气、难过、不满还是愧疚等等。
那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想要的结果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你需要再把情绪背后的想法和需求再挖掘出来,他会帮助你更好的识别自己情绪的模式。
当你身边的人把你和其他人作比较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或者说有些人从小就很反感父母的唠叨,但是他一听到身边其他人比如朋友、同事的唠叨的时候,就会情绪爆发出来。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上叫做情绪开关,当你听到别人对你说类似的话的时候,它就会像是个按钮一样,触发你的情绪,让你忍不住发飙,会让你立马出现大的情绪波动,所以当我知道这些信息后,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去发掘和识别自己的情绪模式,到底哪些状况会让自己受不了,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情绪按钮,找到这些按钮,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情绪的管控。
所以从这些片段中可以总结自己可以用到的方法:
第一:改变对情绪认知的原理,改变对情绪的认知。
当你能够认知到你的情绪是自己做主的时候,不是因为别人,也不是因为外界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你才能够对情绪进行掌控,当你能够知道情绪的产生更多的额是因为你的想法和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只要你找出其他措施去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你的情绪就能够得到转移或者化解。比如逛街、找朋友倾诉等方式,这些都是当你能够去发掘背后的需求的时候,你就能有更多的方法和策略去满足你的需求,那么就能够让你从情绪当中走出来。
第二: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情绪的按钮和开关,能够去发掘自身情绪的模式。
情绪的开关为什么会很重要,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当你陷入情绪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而一旦你能够更多的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记录和观察,去发掘情绪背后的开关和模式的时候,你就能够掌控、预测自己的表现会是如何。
第三:找到帮助自己舒缓、化解情绪的方法和策略。
你经常让自己走出情绪,找到转化情绪的策略,那么就能够让你再次陷入情绪的时候,能够快速完成转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