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文物说党史(025)】赵一曼:不仅是伟大的战士,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的赵一曼烈士的遗书: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北部一个小地主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赵一曼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1924年8月6日,赵一曼在《妇女周报》上用"一超"的名字发表了要求脱离家庭的宣言。同年,大姐夫郑佑芝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夏,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赵一曼考进武汉黄埔军校。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4月,赵一曼与湖南人、同是黄埔校友的陈达邦结婚。
1928年冬,赵一曼奉命回国,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29年1月21日,在湖北宜昌生下一子。因这一天是列宁逝世五周年纪念日,所以赵一曼给他起名为"宁儿",也希望儿子一生安宁。
赵一曼在儿子出生后一年多,因为革命的需要,就把宁儿带到上海,寄养在丈夫陈达邦的哥哥陈岳云家了,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儿子一面。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燃起抗日烽火。1932年,赵一曼受党组织委派到哈尔滨工作。1934年,哈尔滨党组织遭到破坏,赵一曼转移到珠河县抗日游击区。1935年,她在侯林乡组织起一支农民自卫队,不久编入赵尚志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赵一曼担任政委。(赵尚志的部队于1936年8月改编为东北抗联第三军。)
赵一曼勇敢善战,伪满报纸称她:“红装白马驰骋哈东,攻城略地危害治安”。
1935年11月15日,在一次激烈战斗中,赵一曼左腕受伤。22日上午,敌人找到了赵一曼的藏身之处,她的左腿骨被枪打断后,昏倒被俘。狱中的赵一曼坚贞不屈。为了得到重要口供,敌人于12月13日夜里,把生命垂危的赵一曼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监视治疗。
治疗期间,赵一曼居然争取到被她感动的看守警察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的帮助,1936年6月28日夜逃离医院,奔往山区寻找游击队。
6月29日早晨,敌人发现后立刻展开搜查。30日早晨,赵一曼等乘坐的马车在距离游击队只有20多里的地方被敌人追上,再次落入敌人魔掌。
7月末,对赵一曼长期严刑拷打却一无所得的日军,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公开处死,以此威慑抗日群众。
1936年8月2日,在押赴刑场的车上,赵一曼要来纸笔,写下给儿子的遗书。
这时,她31岁,儿子7岁,母子已经分别6年。
这封遗书的内容是这样的: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事实上,赵一曼在囚车上写下了两封遗书,这是第一封。
上面所展示并不是原件。当时在车上,怎么可能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信呢?
这是1936年8月11日伪满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逃走前后的状况以及其死》的报告中抄录的。
原件是这样的: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赵一曼的第二封遗书,就是国家博物馆展示的这一封: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
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
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育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信中说自己的丈夫已经去世,而且多有隐语,可能是为了避免敌人再去追查丈夫。
英雄身后事
赵一曼的丈夫陈达邦,又名陈大榜,湖南长沙人。他是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之兄,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9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赵一曼认识并结婚。
陈达邦长期在共产国际工作,直到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才回国,因未能接上组织关系而"自行脱党"。1950年2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重新入党,后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印刷处处长,亲笔题写了新版人民币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在内的所有需要更换的汉字书法字体,并一直沿用到第三、四、五套人民币。1958年7月5日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66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平反昭雪。
宁儿同父亲相认,已经是建国后了。此时宁儿叫陈掖贤。陈掖贤曾经问过自己的母亲是谁,父亲只是告诉他,妈妈是位革命志士,已经为革命牺牲了。
此时陈达邦并不知道赵一曼就是他妻子。因为当时由于革命的需要,赵一曼是化名,并没有对外公开;而且赵一曼从被俘到牺牲,至死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名。
建国后,赵一曼的事迹渐渐传开,话剧《赵一曼》在全国影响很大,但人们并不知道赵一曼究竟谁。
直到五十年代,赵一曼的二姐李坤杰多方寻找自己的妹妹,历尽曲折才确定赵一曼正是自己的妹妹李坤泰、李一超。
陈掖贤与陈达邦相认时,陈达邦已经再婚且有几个子女,所以父子感情不深,来往不多。
1955年,陈掖贤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业学院任教。当政府通知他去领赵一曼的抚恤金时,他拒绝了。
1966年陈达邦受到迫害时,陈掖贤怀揣告状信独闯中南海为父伸冤,结果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他个人婚姻生活也很不幸福。1982年8月15日,陈掖贤自缢身亡,终年53岁,身后留有两个女儿。
作为赵一曼烈士牺牲前牵挂不已的唯一儿子,陈掖贤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婚姻不幸,令人唏嘘。
谨以赵一曼在林海雪原策马奔驰时写下的一首诗作结: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