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割耳,精神病......假如梵高他也懂套路?

他酗酒,割耳,精神失常……

27岁开始学画,放弃传教,

33岁进入美院,一个月后退学,

1888年离开巴黎,前往阿尔勒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1890年,外出麦田作画时却用一枪离开人世。那年,他37岁。

脾气古怪,长相奇怪,对绘画的奇葩理解,都让他更愿孤寡一人。既然没有朋友,那就与自然作伴吧,他画浅麦,画小猫,画风车,画农民,画向日葵,画带泥土清香的莺尾花和豌豆花……


▲梵高酷爱代表精神力量的金黄色

他的画愈发色彩鲜艳而狂野,单纯而直率。

生前只卖过一幅400法郎的画,买家还是朋友的妹妹。

去世后大约过了10年他的画和故事才被慢慢知晓。

如今人们像发现了宝藏般珍视他的作品,

企业家一窝蜂地将他的名字带到生意领域。

他曾经的预言实现了,

他有了成千上万的fans,

一幅画可以卖到3.77亿元,

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土豪了。

可惜的是生前他是“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死后他的影响力跨越几个世纪。

我们允许个性,同时也依赖生存环境,太纯粹的也太脆弱。

作品能被认可,还能谋生,这对大多数艺术家来说再好不过。也就是要解决让作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并具有持续生产下去的能力的问题。

持续的成功背后无偶然,里头或许有一套可掌控,可持续,具有经营性思维的运营方法,从而实现艺术和商业的融合:

流程化思维

流程化思维 指的是把整个问题的全流程梳理一遍,从流程中寻找潜在的解决方案,事情的目标和结果是什么,流程环节是什么?每个环节做什么事情,怎么做有利于达到预期效果和期望。

如果把梵高的艺术事业看作一个整体,我们首先回归涉及问题的流程:寻找灵感—创作作品— 作品宣传—渠道分销—售卖作品—获得收入—持续创作

长远来看,这个流程中有几个关键的点,一个是创作作品,即创作者的生产能力,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创作者本身的身体及精神状态。另一个关键是作品的宣传和分销环节,影响因素就是渠道合作和营销手段。

在电影《梵高之眼》中,精神病院长将梵高的精神病原因归结为他的两大癖好—过度喝咖啡和喝酒。梵高将钱用来酗酒,没钱吃饭了就只能喝廉价咖啡裹腹,他的精神长期处于亢奋和紊乱状态。

艺术本身是一种需要将人的灵感发挥到极致的工作,长期处于这样一种脑力劳动中而又不注重身体保护的话,罹患精神疾病在所难免。

 ▲《星夜》

因此,解决的第一个关键点,搞好身体。

老生常谈早睡早起,改掉酗酒的习惯把钱拿来按时吃饭,无论散步,瑜伽,冥想,跑步,逛公园……真正把它们落到实处。

解决的第二个关键点,讲故事。

 ▲《罗纳河上的星空》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画家毕加索,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毕加索出售他的画之前,都会先办画展,然后召集大批熟识的画商来听他讲故事。讲作品的创作背景,讲作品的创作意图,讲作品相关的故事。人们听完更感兴趣了也获得更多关注。

梵高的去世后他的弟媳也操起了他的推广工作,10年间开了多次展览,并整理了他与弟弟提奥的几百封书信。透过这些故事,梵高的作品也慢慢出现在人们视野,人们开始了解他,并开始对这个天才刮目相看。

        ▲《吃土豆的人》

人与人间的理解千差万别,故事作为一个载体,实际上是拉近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距离产生共情。就像梵高的《吃土豆的人》,画中的一家人是梵高的朋友,他们种土豆,吃土豆,身处悲惨境遇,却安详平静。相比于画比例正确的头像,梵高希望画出生动鲜活的表情。一旦有人指责这幅画人物扭曲形象不准确,我们将画家的思考及背后的故事托出,这种极具表现主义的风格反而显得别具一格。

精细化思维

精细化思维 指的是把自己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拆解成无数细小的执行细节,并且能够做都对于所有的这些小细节都拥有掌控力。如让我们方案的70%变得可知可控,然后剩下30%的不确定。

梵高初期画的销量问题和感情问题,客观来说都缺乏精细化。

他其中的两段情史,第一个爱上的是房东的女儿尤金妮亚,自认为对方也喜欢自己,突然猛烈的求婚攻击让尤金妮亚没有喜欢反而厌恶,第二个是对寡妇凯表妹心生爱意,同样也是表白过后却遭到愤懑拒绝,为了见凯还把手放在煤油灯的火苗上以死相逼。

         ▲《阿尔勒的房间》

梵高表达爱的方式太炙热,也太直接,毫无过渡,甚至唐突得让人有些后怕。以至于后来割耳朵的举动也变得可以理解。

这跟他的作品一样,懂得的人能参透,不懂的人一开始并不能接受。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撞击,被唾弃的失落感会将他一步步推向绝望边缘。

理想与现实,想法与行动之间还需要一场审时度势的精心策划,并提前进行PlanA,PlanB的风险前置。

面对喜欢的女生,直接表白只是一个结果性的举动,对方完全有拒绝的权利,在此之前赢得好感是成功的关键。梵高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呢?怎么投其所好?如何具体性制造彼此间共同话题拉近关系?

梵高善良真挚,极具才华,不善于表达的他是不是可以利用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以及画画的特长去赢得更多关注?说不出肉麻的话那就挥洒几幅代表心意的肖像,将在一起的浪漫情节演绎出来?提前安排具体时节营造表白氛围?一步步慢慢靠近,悄然打开对方心扉,这样是不是更稳妥一些?

将事情一一拆解,不理想主义,前期搭建的工作都完成了,知己知彼,万事俱备,只待缘分点头了。

杆杠思维

杆杠思维 指要对所做的事情具有层次感,用极小的成本去撬动极大的资源,撬动更多事情和成果的发生,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决定性因素,就是这个杆杠的支点。

这里又要说回毕加索,他同样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毕加索扬长避短,他选择为画商和收藏家们画肖像来建立友谊,既展现了自己的天赋,在画与被画的过程中又达到了交流的目的,被画者也得到一种受到重视的感觉。

在他1901年在瓦拉德举办的画廊中,他就画了三位展览幕后支援者的肖像:佩德罗·马尼亚克(画商,说服瓦拉德举办的这次展览),古斯塔夫·考丘奥特(为展览画册写赞美序言的批评家和收藏家),还有瓦拉德(毕加索还拿出另外两幅作品送给写赞美评论的两位批评家(菲莉西恩·法格斯和派尔·考尔)。

可以说关键人物找的很精准了,毕加索通过画画与KOL交友,独特的肖像超出他们的预期体验,并借此为杆杠,撬动他们帮助自己传播画作。

而梵高的弟弟提奥实际上是一个成功的画商,与当时很多的知名艺术家都有着广泛且深度的合作,而梵高家族在当时也是欧洲非常著名的画商家族,除了提奥,梵高还有三个叔叔都是画廊老板,在海牙、巴黎等许多地方都拥有画廊。除此之外,他的妹夫是海牙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一个叔叔则是当时的海军司令。

梵高根本不是屌丝出身,他背后的资源非常优质。梵高的弟弟提奥当然也是可以作为这个杆杠支点,但单凭一己力量有限,况且他们感情深厚很难界定那是出于亲情还是真正的实力,自然在传播上会力量削减。梵高家人也并不是不讲理的人,不受欢迎是常态,梵高和提奥则需要强势进攻找到进一步的支点,说服家族,寻求更多拥护者,以此作为一个更大的支点。让真正信任自己的人发挥力量去撬动更多的人。

生态化思维

生态化思维 就是搭建一个生态,其实就是一个所有角色在其中都可以互为价值,和谐共存,共同驱动其发展和生产的一个大环境。能否搭建起来生态,最重要的是能够梳理清楚并理解一个生态见到更有价值关系。

就像现在的大V想要增加自己粉丝的活跃度和粘性,大多会搭建一个主题鲜明的小生态,例如活动社群,知识星球。大家互相分享,共同成长,自然也会激发出更多活力奉献力量。


▲《蹒跚学步》

偶尔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与其急着办一些博得关注的个展,不如先主动对外输出一些价值。例如跟咖啡厅合作举办一些绘画沙龙,或者针对田园主题做一次专题分享,现身教学基本绘画,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赠送画作并传递理念。

打开封闭已久的圈子建立一些新的联系,在思维碰撞下灵感可能还会源源不断,偶然认识的朋友说不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一幅画《麦田上的乌鸦》

27岁画画,37岁离开。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谁走到最后,谁走得最好。面对阻挠,如果这世界上有一些方法,能尽可能保护本该闪闪发光的那些单纯的美好,不去惊动那些最原始的纯粹,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


参考文献:

《田园里的大师 梵高》;

《运营之光2.0》


你可能感兴趣的:(酗酒,割耳,精神病......假如梵高他也懂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