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不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小孩来说,都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只要一上手,保准几个小时都可以全神贯注。
你瞧,这一下班回家,好些男同胞都抱着游戏玩个不停,你一抱怨,他估计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小时候的游戏让我有了一帮好兄弟,长大后的游戏让我成了IT达人,游戏有什么不好的啊?”听着似乎还很有道理的样子,只是大人尚且如此沉迷,更何况没有什么自制能力的小孩子呢。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玩游戏会耽误前程,其实玩游戏就一定是负面的吗?孩子沉迷游戏到底是谁的责任?既然互联网趋势已不可逆转,那么如何把负面变成正面?
一个代表未来科技、娱乐的事物,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就像90年代说武侠小说会害了一群人,结果它现在成了我们的文学巨著,一部分还形成了香港文化,甚至是海外华人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支持。再比如电竞产业的兴起,造就了一批专业人才,2020年12月16日,亚奥理事会宣布电子竞技项目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并参与2022年杭州亚运会。所以,一个看似“玩物丧志”的游戏,需要我们将它从负面影响变成正面形象,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解惑】
说到玩游戏、手机上瘾或是电脑游戏着迷,着实让很多家长担忧。然而当这个大时代趋势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能力去制止呢?其实是不可能的。除了前文提到的90年的武侠小说,还有以前的街头游戏机或者小霸王电视游戏机,都说会毁了一代人,但是真的有毁了吗?答案可想而知。家长爱孩子、担心孩子是很正确的,这也是“狼来了效应”,经常提醒、反复念叨,孩子反而是无所适从,或者是不太搭理了。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好和坏,就看你如何去跟孩子建立、维持和保护良好的关系,在有很好规则的前提下,去引导向更好的方向。
曾经有这么一个孩子,在他14岁的时候他的父母正处于离异的边缘,孩子从贵族学校辍学,在家里玩游戏,什么事都没有做。父母关系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他就回到学校,父母关系再次闹掰的时候,他就又辍学回家。后来他在跟母亲一起生活的时候,高中也没有去读,一直就是打游戏。实在没办法,他妈妈找到心理老师辅导,老师跟他说,其实你打游戏老师也会支持你,这个孩子很开心地说“这是真的吗?”但是老师马上又说了,“你必须打成这个行业里的第一名”,他傻眼了“这也太难了吧”。老师说:“你能不能打成第一?能打成第一我就支持你,不行的话咱们换其他的。”这个孩子问:“那我要怎样才能成为第一呢?”老师说:“你去做攻略吧,去百度、豆瓣上搜索,去破局。”后来,这个孩子真的在老师的引导中做成了第一。在2014年时,还加入了电子竞技队,和韩国组队获得了中国区的第三名,而且他第一次拿到了超过30万的奖励,游戏打得越来越好,还参加了赛车游戏,对编程有了很大的兴趣,被法国一家汽车公司相中,与他谈了合作,现在国内代理某款汽车轮胎和配件,年销售额达800至1千万,利润至少在20%-30%之间,在同龄人里面算是高收入的了。
这个例子中的孩子,在学业荒废了太长时间的情况下,让他再回去读书实在很难,让他做其他事情他也不擅长,还不如就地发挥他的兴趣点。这也是当年他父母没有因势利导,没有因材施教差点毁了孩子,幸运的是后来遇到了良师。
现在的时代发展真的超乎想象,孩子的成长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张泉灵,前央视主持人,她的孩子在6-9岁的时候接触了一些基础编程,然后就能把家里所有的电器、窗帘都给控制起来,甚至跟妈妈玩游戏时,也能通过提前设置游戏,让妈妈总是输。你瞧,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如此强大,稍作引导,就能往正向发展
这是什么原理呢?我们来瞧瞧脑图对比。已经成瘾的孩子会形成游戏大脑某方面的代偿性,海马体管记忆,管兴奋度和大量知识累计的灰质皮层有增厚的趋势,这一块它可以很发达。但是如果父母能够给到他一些其他的运动或情商方面的提升,智商也会得到同步提升,包括今后他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但如果只让他专注于某一项,家长又不断去打击他,他的某些能力就会退化,称之为“海绵化大脑”,就如上图右侧,大脑已出现空洞化,所以很多家长担心只打游戏,什么都不做,人可能真的会废掉。但如果有利地引导好孩子,也很可能让孩子成为某些方面高端、高精尖的人才,当然这个靠引导也靠周围的环境。
为什么会成为网络成瘾呢?这部分孩子90%以上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或是没什么兴趣爱好,在现实生活中很无聊,跟父母的关系、亲子互动也是不够的,父母就算是陪在旁边也是自己玩着手机,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存在亲密互动,这里的心理营养比较少,而心理营养主要分为八大块:
无条件的接纳,生命的至重,学习和仿效的榜样,安全感,选择的自由,价值感,成就感,归属感。这八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的话,他不会沉迷在游戏中去获得。人都是群体动物,他在游戏中有更多的归属感,而跟父母、朋友没有更多的交流的话,让孩子从哪里获得这些必备的心理营养呢?
有人爱玩网络游戏,到了荒废学业甚至是抛妻弃子的地步,也有一部分人,他很爱玩游戏,却能合理安排时间。这两类人的区别在于,前者中网络游戏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在游戏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而后者生活中还有其他意义要做,游戏只是娱乐方式之一。
所以,这就需要父母跟孩子一起去制定规则。制定规则的三个步骤:事前设立规则,事中检查,事后规则总结。同时还要设立清晰的奖惩机制,以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
【行动步骤】
做好下面三件事,你不会再害怕孩子沉迷网络游戏
1、丰富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的现实生活过得有意思
有的父母就会说,我们都是双职工,平时工作又忙,根本就没时间陪孩子,更不要说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了。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带着孩子参与你的工作。韩国,据说是他们在现有人口中哈佛大学的入学比率最高的国家,1千人里面就有几个人能上哈佛。对这些孩子进行研究发现,这些读书特别好后来都能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们的父母在劳动的时候往往喜欢带着他们,让他们明白父母是不容易的,父母在做生意、谈论价钱的时候也带着他,耳濡目染,让孩子在了解生活不易,甚至生活艰辛的过程中,更愿意去选择更好的方式去出人头地,这或许就是“寒门出贵子”。所以,如果孩子太无聊太没有意思,那就带着他一起工作吧。
2、保持良好顺畅的亲子沟通,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这个对孩子重新回归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讲:父母撒狗粮,孩子正能量。父母天天在孩子面前营造很幸福、很温暖、很有仪式感的生活,孩子自己安全感也很足。这个时候他不会在游戏中去寻找安全感或者其他的,他也会自动地被这种充满心理营养的生活给吸引,而且他也不会在游戏中寻求别人给他的肯定、价值和归属感。所以,当经常听到爸妈抱怨说孩子跟大人唱反调的时候,大人们就应该想想,你是否尊重过孩子的意愿,是否你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让孩子感受到被支持还是被控制。所以一切教育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顺畅的沟通是维持关系的基础,没有好感受一定没有好接受,爱他就用他喜欢的方式。
例如,有一只兔子的妈妈生病了,特别想喝鱼汤,于是兔子花了2万块钱买了渔具和鱼饵去到海边,把鱼竿一甩开始钓鱼。可是从日出坐到日落也没钓上一跳鱼来,于是兔子把渔具一扔破口大骂:“这群死鱼,我这么孝顺,在这里坐了一整天时间,也没有一个上钩的。”这时一条大鱼从水里跃了出来,对着兔子喊:“你嚷嚷什么呢,你以后要是敢拿胡萝卜钓鱼老子非揍你不可。”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超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你们爱对方式了吗?你用了他喜欢的方式爱他了吗?爱他就是用他喜欢的方式,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方式,所有的好接受、好教育之前一定是好感受。
3、引导孩子合理安排屏幕时间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3、4岁的时候就应该进行时间管理训练,其实孩子不喜欢父母的唠叨,建议父母通过设立闹钟的方式和他共同约定,“闹钟一响就关电脑可以吗?”如果孩子看不懂时钟,那么父母可以指着钟面上的指针告诉他,长针或者短针走到哪里,就是过了多少时间,我们就应该停了,这也是“非语言信号”。“非语言信号”在孩子小的时候比“语言信号”更有用,因为孩子的视觉会远远大于他的听觉、理解能力。
在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能自觉关上电脑就要给他鼓励和正向强化,夸夸孩子、谢谢孩子的配合、表达爱意等等。如果孩子还是意犹未尽,那你可以给他有限的选择,是宝贝自己关,还是妈妈关,一般情况下,他会选择自己关,因为孩子更多想拥有自主权和掌控权,如果还是不行,就摸摸他,很平静关上电脑,再安抚他的情绪,带着他玩更有意思的游戏。父母要给孩子传递一个观点:我很爱你,但不接纳你的行为。这样的方式引导当然比粗暴的制止或者放纵要麻烦,但通过这样的方式,你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内化为他对电子产品的认识,让他知道电子产品就像其他玩具一样,他当然有权利玩,但是一定要遵守相应的规则。爱和规则是并重的。
【注意点】
1、父母和孩子在寻找游戏的替代物,将电脑游戏变成生活游戏的一部分,丰富生活,建立朋友系统,这是一个共同寻找、共同体会爱和游戏、共同制定规则的过程。
2、规则必须明确清晰,孩子必须有权参与制定,并设定清晰的奖罚机制。
3、一旦设立规则,父母也必须严格执行。
经常听到小孩子讲:“爸爸妈妈,你说话不算数”,爸爸妈妈就是说话不算数了怎么了,当你不算数的时候,孩子也会不算数,到青春期的时候会更难管。
斯坦福有一个“延迟满足”实验,也称之为“棉花糖偷吃”实验。把一群2-3岁的小朋友放到一起,告诉他们,五分钟内不吃这个棉花糖,五分钟后等大人回来后会给他们更多的棉花糖。有些小孩在大人一出去就吃,有些小孩忍了一会再吃,有些小孩真的是忍到了最后。在孩子慢慢成长超过20岁之后,更容易取得成就的,包括学业、生活、工作等等方面,往往是这些延迟满足能力很强的孩子,这个时候不是家长去逼他,而是他自己是有一种相对控制的能力。
【行动清单】
和孩子共同制定关于玩手机和游戏的规则,毕竟我们是爱和规则通知,先给爱再给规则,记得要共同制定有明确奖惩的规则并一起遵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