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如何掌控情绪
《情绪稳定,人生自洽》
人生的路上,我们遇到的最大敌人,其实不是能力,不是条件,而是自己的情绪。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健壮野马,因为吸血蝙蝠叮咬而致死。动物学家研究后发现,其实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并不足以令野马死去。野马死亡的真正原因在于自身的暴怒。
原来,大多数野马被咬后,会因急于摆脱蝙蝠而不断狂奔,最后往往劳累致死。
在生活中的我们学习、生活、家庭、人际交往等,要做的事情已经让人分身乏术,一点点的意外,就会打乱阵脚,一丝丝的否定和不认可,就能掀起内心的一阵波澜。
各种不顺心的人和事,使得愤怒、焦虑、纠结、忌妒,这些看不见的坏情绪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安。那么,如何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告别失控人生呢?
《情绪稳定,人生自洽》这本书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生动剖析了22种坏情绪,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我们化解内心冲突,提升对情绪的掌控能力给予指导。
01.倾听本心的声音、建立自我边界
在现代社会,礼貌性地回避对方隐私,比如回避别人的手机、电脑屏幕,不追问别人的家事,已经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
但是,仍然会遇到一些人,边界缺失,让自己“被讨厌了”还不自知。
比方,丽和晴同是一个大学的室友,丽的洗护用品用完了,就随便用了晴放在洗手间的。结果晴发现后大发脾气。丽非常不理解也是一肚子怨气,认为晴小题大做,太小气。
丽认为她们关系好,所以就可以随便动用别人的东西。“你的就是我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正是缺失边界感。
人的边界感,就是人对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感知。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混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越到他人的界限范围内,这样的行为就叫“越界”。
“心理边界”这个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心理边界作为个人的一种认知,是个体与外界连接方式的重要指标。
心理边界将个体与外界区分,确保我们成为独立的人。
每个人对心理边界的认知都有所不同,一个心理边界认知健全的人,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但如果心理边界不清晰,则会时常沉溺在不被理解的痛苦中,将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别人。要想让自己的心理边界在合理界限内,需要我们自己不断自察。
只有明晰自己以他人的边界范围,让自己形成一个健康独立的个体。既不被他人控制,也不控制他人。
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底线,敢于对侵犯你的人说“不”,真诚、坦率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让人际交往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而学会拒绝的前提,是了解自我、倾听本心的声音、建立自我边界。
02.勇敢地接纳自己、正视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些人小心翼翼,总担心惹恼别人,担心别人讨厌自己,担心发生争吵,担心关系破裂,这就社交异常敏感的人每天都在担心的事。
有一个女孩,患有“社交恐惧症。她说自己无法停止对对方情绪的揣摩和想象。渐渐地,对方回复她微信的时间或者和她说话的语气都成了她揣摩的重点,倘若有人没有回复她的微信,她就会产生,这个人不喜欢她,那她以后就会不理别人了的想法。这样的想法逐渐侵蚀了她的生活,于是,她活成了一座不愿与人交流的“孤岛”。
社交敏感使我们的情绪越来越容易受到他人反应的裹挟。
如果得到别人的认可或称赞,就会开心一整天;如果听到一句否定的话,则会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消极情绪。
“玻璃心”的出现,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越来越脆弱。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提出“镜中我”理论。他认为,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与态度,构成了个人的自我认知。
社会交往敏感的人,实际上是自我认知的恐慌。他们需要从别人身上找到认同感,好像自己的好与不好都是别人说了算。
马克·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也会高估他人对我们的关注度。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轨道上拼命地跑,你的失败或成功、出丑或圆满,对大多人而言都是那么的无关紧要。
但其实,社恐可能更多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当我们过度抗拒他人和外物的靠近,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关闭了感受世界的触角。
难以正确认识自己、以一次失败的社交作为全部评价标准,这是造成人类“社交敏感”的原因之一。
当我们过分放大社交中的负面结果,最后我们就会变成被社交裹挟的人。自己的小天地固然很好,但人毕竟是社会动物,社交不仅是一项生存技能,也是一项让自己变得更幸福的能力。
不妨大胆一点,不要因与人相处而卑微,也不要因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挫败,勇敢地接纳自己、正视自己,相信你现在的样子就很美,你值得被人喜欢。
03.在纷繁复杂的关系里,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我们身边常常有很多“情商”朋友,他们很会“察言观色”,感觉在所有的关系里都如鱼得水,时刻都能察觉到周围环境以及对方情绪的变化,迅速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映。
但是,这些“高情商”人群普遍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内心比那些“低情商”的人更加敏感脆弱,也更难经受社交失败的打击。
这种人付出心力察言观色取悦别人,就是为了被认可。一旦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合理回应,就会出现失望、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
心理医生布莱克曾在《取悦症》一书中说:“取悦型人格中,让人在社交中处于劣势,产生更多的负罪感。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就会形成“冲突避免”的心理。在这样的情绪之下,我们害怕他人愤怒、畏惧对抗、担心与他人发生的一切冲突,而在冲突发生时,则会将所有的错强加在自己身上。”
春晚上曾经有一个经典的小品《有事儿您说话》。
小品中的老郭,为了帮同事买火车票,自己穿着棉袄扛着被褥去火车站排了整宿的队,明明贴了200块钱买的高价票,他轻描淡写,谎称自己有关系,认识人。
他误认为讨好别人能换来安全感和认可,实际上,没有边界的讨好,只能给自己换来更多的麻烦。
太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让你应接不暇、分身乏术;所有让别人满意的付出,却并没有让你自己真正感到快乐,反而让别人觉得你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要知道,讨好既换不来安全感,也换不来爱。一个人只有照顾好了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别人。
才有机会得到关注、得到爱。并在纷繁复杂的关系里找到真正的自己。
写在最后:
一个人最重要、最有效、最持久的认可,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
正如作家蒋方舟所说:“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在纷繁复杂的关系里找到真正的自己,是我们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需要具备的能力。
如何成为一个拥有正确自我认知的个体?如何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良性互动?作者丁十三在《情绪稳定,人生自洽》这本书里,给予我们以最详尽的解答。
本书将指导我们全面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优点,同时也看见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愉悦地接受它。
学会与不完美共处,这样我们才会变得愈加美好。
人生的路上,我们遇到的最大敌人,其实不是能力,不是条件,而是情绪。
我们的生命,就存在于此时此地。摒弃杂念,活在当下,让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拥抱,都变得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