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独立日感怀

参加了关于幼小衔接的分享会,加深了对教育的一些概念,譬如孔子,最早提出因材施教。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老师和家长协作,做到多元评价,不可用一把尺子评价孩子。

譬如说,让世界成为我们的课堂,互联网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时代,知识爆炸,信息迭代,如何适应未来,必须拓展时间和空间,放眼未来,家长和老师,做到终身学习者,教育者要做学习的模范,明了教育也是一场自我修炼。

再譬如说,聚焦中国内核,拥有环球视野,做文明世界公民。总有先进教育理念,和世界接轨。

2005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钱学森之问,引发中国教育界的研究和思考。

所以校长说波利亚外国语学校提出,并践行扬长避短,引领孩子自信的成长。教学楼的命名,学藤楼,常春藤,等等,希望从小学开始,博学明理,知行合一。

我查了资料1999年素质教育已经提出,而素质教育的内涵,第四条写着,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第五条写着,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赞同他们的理念,却没有资金就读,只能望洋兴叹。对于人生中无可奈何的事情,做到尽人事听天命。

我们的每一天都进步,自己和自己比较,不断成长。避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分低能儿,预防更多悲剧的发生。

每天进步一点点,突然又想到一句话,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优于过去,想到海明威,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尽可以打倒他,就是打不败他。

就像一棵小树苗,每天吸取营养,一点点成长,也许每天观察感觉似乎没有变化。五年,十年,蓦然回首,才发现小树有了些许参天的样子。

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家的主人在院子里种了两棵苹果树,一棵在左边,一棵在右边,给它们浇水,施肥,捉虫子。第一年左边的一棵苹果树结了两个苹果,主人摘掉一个苹果,树上留着一个苹果,这棵树想,主人还给我留下一半的果子,明年再努力一下,会留给自己更多的果子。右边的那棵苹果树也结了两个苹果,主人同样摘掉一个留下一个,这棵树想,主人太不像话了,竟然拿走我一半的水果,明年我只结一个果。主人简单的照料着苹果树,第二年,左边的苹果树结了六个苹果,主人摘掉了三个,留了三个在树上,这棵苹果树高兴的想,我自己有三个苹果了。右边的那棵苹果树只结了一个苹果,主人摘了,这棵树难过地想,我结的苹果一个也没有,明年不结果了。主人继续简单的照料,第三年左边的的苹果结了十个苹果,不出所料主人给它留了五个,而右边的苹果树一个也没有,它暗自高兴什么也没给主人带走。最终的结果呢,我天马行空猜想,左边的苹果树越结越多,甚至熟透的苹果落在地上,种子又发芽长出新的小树苗,右边的苹果树被主人砍掉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是这个右边的苹果树吧!很多事情,是双赢的,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有自己的付出,却没有换个思维方式看整个世界,视野再宽一点,看到的就更远一些。

看着孩子能稚嫩,笨拙的,用心的,认真的表演,很感动,感动之余,也有对老师的钦佩,感恩,老师带孩子参加幼小衔接独立日,孩子又在成长的路上迈出了摇摇摆摆的一小步。园长说的对,不是孩子不独立,而是父母太焦虑,父母要学会做自己,学会享受此刻的小确幸。

学着让心里的堡垒稳固,可以住的下生命的大起大落,高低起伏,可以经得起生活的鸡毛蒜皮,零星琐碎,孩子看着我们的背影,即使渐行渐远却印象深刻地模仿着。

父母之爱,刚开始是温柔的陪伴,再后来就是一场目送,一场割舍。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幼小衔接独立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