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超实用儿童心理学》

第1章 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秘密——怎样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童年早期(1~3岁)

3~6岁孩子的记忆有两个特点:

第一就是“鸡毛蒜皮记得住,事情要点忘得多”。

孩子在这个时候的记忆力要比那些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差很多,特别是三四岁的幼儿,他们只会关注事物的细节,但却非常容易遗忘事情的要点。比如说上周末孩子去姥姥家玩,他跑到树林里摘了许多酸枣,一周后,你再问他,可能孩子会把时间、地点都忘记了,而只记得摘酸枣这件事情。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有心训练记不住,无心插柳记心中”。

可以说“无意识记忆”构成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基础。什么叫无意识记忆?也就是说,他们无意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是他们最能够记得住的。那种要经过努力才能记住的东西,他们则会表现得比较抗拒。所以,你越是正儿八经地让孩子坐下来,认认真真地记东西,效果越大打折扣。但是在玩、唱歌、看电视的时候,有一句什么台词、广告词,他一下子就记住了。

6岁前的孩子“有意识的记忆”都比较短暂,他们会很容易忘记几周前所做的事情,所以不能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能记住的内容提出过高的要求。

 认知心理学家发现,我们人类一共有3种记忆,它们分别叫作“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我们大脑信息的临时储存器,它保持的时间在1秒左右。人最先发展的就是这种记忆,就算是那种很小的婴儿,他们的感觉记忆能力基本上也和成人一样。我们所有看到、听到、摸到、闻到的东西都可以储存,但是它的时间太短了。

只有这些海量信息经过加工和编码才会进入到另外一种记忆当中,我们称之为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我们大脑短时的储存器,它能够保持1分钟左右。这种记忆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保证我们能够专注于当下能感受到的关键信息。我们的工作记忆受大脑发育的影响,科学家发现人的工作记忆存在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但是这个脑区比别的脑区发育得更晚。这就意味着,年龄越小的孩子,工作记忆水平越低。4岁的孩子一般只能记住两个数字,到12岁的时候,也就能记住6个数字。所以,小学开始训练孩子背乘法口诀表、背课文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工作记忆的内容反复出现,就能进入到我们的长时记忆当中。这种记忆就像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云盘一样,几乎拥有无限的容量,保存的时间也非常长。一旦信息进入到这个区域,可能你永远都不会忘记。

影响3~6岁孩子记忆力的因素有三个:

1.事件呈现的独特性。

孩子只能记住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件。”,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必须要有特点地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而不是平淡无奇的。你想要孩子记住英文字母,那就应该用更大的、颜色更鲜艳的,或者是新奇的呈现方式。当孩子学字母时,让几个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来模拟字母的形状,这种方式是他们在别的地方很难看到的,所以就容易记住。所以,无论你想让孩子记住什么,用一种印象深刻的方式来表现,就会有好的效果

2.孩子有没有亲自参与。

对于那些学龄期的孩子,只要是听说过的事情就能记住。但是学龄前的孩子必须要亲自参与、感受,才可以记忆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多带孩子外出长见识有助于他们记住更多的东西——想要记住动物,不要光看图片,还要去动物园看一个个活的动物;要记住车标,你就可以开着车让孩子们往窗外看,并且一个个地教给他们。这比光看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3.父母是否懂得使用精细谈话风格。

什么是“精细谈话风格”?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懂得让孩子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比如说:“宝贝,你还记得上次我们是怎么去海洋馆的吗?”如果孩子答不出,我们可能会继续说:“我们是坐什么去的呀?”这就是重复性的谈话风格,是做填空题,而如果你说:“我们是开车去的、骑自行车去的还是坐飞机去的呀?”这就是精细谈话风格。因为6岁前的孩子,很善于去再认信息,而不是回忆具体的内容。心理学家约瑟和海顿发现,如果你从孩子3岁的时候开始用这种方法来和孩子谈话,他们长到5岁的时候,记忆力会更好。

3~6岁孩子的工作记忆容量比较小,对他们不要提过高的要求,越是用一种轻松随意的方式去学习,他们的记忆效果越好,而独特的呈现方式、亲自参与以及用精细的谈话风格都有助于孩子记忆力的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果——在这个年龄阶段,由父母特别是妈妈带着参加游戏的孩子,比他们自己玩或者在幼儿园、早教机构更容易记住东西。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期教育。

 童年中期(3~6岁)

这时候的孩子基本不需要训练,可以说时候还没到,过早的训练反而会拔苗助长。但孩子上小学以后,你就可以把以前那种“无为而治”的方针向“刻意训练”的方向转移。因为上小学以后,孩子才进入记忆策略培养的“黄金时代”!

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对信息加工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稳步提高。儿童大脑当中一些多余的神经突触开始逐渐被修剪,这会导致他们大脑的加工效率提高,工作记忆的容量增大,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回忆,而且,儿童这个阶段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复杂,水平也更高,所以也能够开始对记忆的过程进行深刻的理解,并且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学会使用记忆策略和技巧。

记性这东西,绝对是“勤能补拙”的!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如果要让记忆保持,就必须在学习后的48个小时之内及时复习,这个时候的巩固效果是最好的,而艾宾浩斯还发现,如果想要把这些材料记得更牢靠,需要采用一种叫作“150%过度复习”的方法。就是说如果你背10遍能够背出一篇课文,你就必须再多背5遍,达到刚好记住的150%,这个时候的记忆效果是最好的。

记忆的次数超过了150%以后,再努力也不能提升记忆的效果了,有时候可能还会起反作用。

第一条记忆策略就是:48小时之内及时复习,然后采用150%过度复习法。

这是针对机械记忆,也就是死记硬背的方法,而在学龄前,孩子最大的本事是对信息的整合和理解记忆。

高级策略的第一招叫作“编码特异性”。

就是说如果你要回忆起那些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最好保持记忆时候的背景。打个比方,你现在需要默写单词,如果你默写的状态和你记单词时所处的环境、身体感觉高度一致的话,那么你提取单词记忆的效果就会更好。当我们要记忆一些内容,比如背演讲稿时,我们可以边背边放轻音乐,在音乐当中进行记忆,而一旦你登台以后,也保持同样的背景音乐,这就可以提高你的记忆提取能力。再比如说,你明天就要考试,今晚你要对这一科进行复习,你也可以设置特殊的背景。音乐可能不行,因为考试不能听音乐。这个时候,你可以在房间当中放一个香袋,滴上薄荷或者甘菊类的精油,让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都能闻到这样的香气。等到明天考试,你把这个香囊带上,当你觉得记忆提取困难的时候,拿出来闻一闻,就可以回忆起那些卡壳的知识。所以这种记忆法的诀窍是怎么记忆就怎么提取。

第二种方法适用于学习。我们记忆材料的时候,会存在一种叫作“系列位置效应”的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材料的最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中间往往是最容易忘记的。你复习一系列内容的时候,要刻意地加大中间部分的复习力度,要拉长中间部分单元之间的间隔时间。每次复习的时候,不要用同样的顺序来复习,尽量把顺序打乱——昨天从头开始,今天从中间开始,明天从最后开始,这样就可以把系列位置效应的弱点降到最小。

 第三种高级方法叫作记忆的深度加工。

就是说你不仅要记忆一段材料,还对它进行整理、分类、复述,这样,你对内容的记忆会变得非常非常深刻。可以用思维导图,把整本书的知识点都进行归类,哪几章讲的其实是一个内容,哪些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经过加工以后的信息,会不知不觉变成你的“内隐记忆”,也就是那种随时可以自动提取的记忆。所以,深度信息加工可能是保持记忆效果,考出好成绩最实在、最靠谱的方法了! 如果你想牢记复习的内容,你就要做一个小老师,讲给别人听,当你能讲给别人听的时候,你就对知识掌握得差不多了。现在最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法,采用的就是这个学习原理。

最后一个方法算是一个小技巧,我觉得在考试的时候特别有用——元记忆。

元记忆指的是你对记忆的直觉,也可以说是你对记忆的记忆。比如说你在考试当中,有五道论述题,可能都是需要背的。你看了看所有的题目,感觉前三题你记得,已经背过很多遍,而后两道题你不确定自己记得还是不记得。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坚决先放弃后面两道题,集中精力把前面三道认真做完。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发现当我们感觉自己对某部分的记忆很清晰的时候,那你提取的信息也一定有很高的正确率;而一旦你不确定某些记忆是否可靠时,那它真的有可能不可靠。你可以和他讨论什么时候做作业效果是最好的,是适当安排作业量还是纯粹的题海战术,怎么去选择复习的顺序和重点,以及让他提高成绩的一个独特方法是让他做一个小老师,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你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5章-《超实用儿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