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 安史之乱中的李白

胡爸爸详解中学古诗文

中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中,李白和杜甫是入选作品最多的诗人,这自然也是与二人的诗坛地位相匹配的。上一讲咱们说到,杜甫入选课本的诗多数写于安史之乱及前后,实际上,杜甫一生中大部分作品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反观李白入选的诗,没有一首作于安史之乱中,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借着话题来谈谈李白。

虽然李白的诗作脍炙人口,但我们对他的身世其实知之甚少,我们知道他生于公元701年,比杜甫大11岁,但他祖籍何处,生在哪里,甚至他是胡人还是汉人,都尚无定论。陈寅恪认为李白是生于碎叶(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胡人,郭沫若则认为他是生于碎叶的汉人,陈郭两位都是大历史学家,对各自的说法都有史料依据,以及长篇论证,在这个小文章里就不展示了。吉尔吉斯斯坦显然很欢迎这个观点,这是这个中亚国家与中国友好往来中一个常用说辞。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李白生于四川。无论如何,李白在5岁至25岁之间生活在四川,这是学者基本都同意的。四川是中国一个独具特色的区域,这里四面环山,是一个巨大的盆地,与外界交通十分艰难,对这种艰难最形象的描述,就是高中所选的李白《蜀道难》。长久与外界隔阂,使得蜀文化呈现出与中原文化不同的特征,它受循规蹈矩的儒家影响小一些,个性突出,不尚权威。这是理解李白的一个关键点,与我们熟悉的其他诗人不同,李白自小接受的不是主流的儒家教育。

李白从十来岁开始就研习道家思想,还喜欢剑术。他跟随的老师叫赵蕤,是一位道家和纵横家,什么叫纵横家呢,就是战国时期苏秦、张仪、公孙衍这类人物,他们在乱世中游走于各国,用三寸不烂之舌做各国君主的说客,或结盟或反目,将国际政治操纵于手掌之中,厉害的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李白的学习生涯与他后来的人生遭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他学的东西与时代太脱节了。李白生活的年代,中国早已形成大一统的传统,这种盛行于战国的纵横术实在无用武之地,可谓屠龙之术。

唐朝的科举基本定型,儒学是读书人普遍的进身之阶,李白为什么那么另类,非要学那屠龙之术?其实李白也是无奈,他很可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从学者的研究来看,李白的祖辈很可能是唐朝皇室的某一支,因极重的罪名被流放西域,可能就是碎叶,直到武则天去世,李白家族趁乱离开西域,选择躲避在四川,此时李白5岁。种种迹象表明,李白的家庭非常富有,这可能是因为流放西域期间从事了商业,积累了巨大财富,回到四川后,李白家族很可能还是继续经商。中国古代对商人有着长期而顽固的歧视,商人及其后代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而李白先辈的戴罪之身很可能也成为参加考试的障碍,因此李白干脆放弃了儒学,另辟蹊径,通过学习纵横术这种帝王之术,试图绕过科举,进入官场。但李白的帝王术学得并不好,这个后边会讲到。

开元十二年,李白24岁,“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李白决定出蜀了。初中课本所选的《峨眉山月歌》和《渡荆门送别》,就是这一年沿长江而下的出蜀途中所作: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中淡淡的愁绪,显示头一次离开家乡的李白,对故乡还有着依依惜别之情。他出蜀后的第一站选择的是扬州,我冒昧揣测,要想实现抱负和理想,似乎更应该去长安和洛阳,为何先着急去扬州?以李白的性格,大概还是想体验一下“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感觉吧!

李白在扬州期间写了小学课本所选的著名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为数不多的思乡之作,后来李白从未再回四川,但也很少再见到李白怀念故乡的诗作,这大概与他洒脱的性格有关,也是杜甫与他差别很大的地方。

离开扬州,李白暂居在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做了上门女婿,妻子是唐朝初年曾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过了几年新婚生活后,30岁的李白终于决定到长安闯荡一番了。由于不能科考,李白只能通过结交名人的方式,冀图有人能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话。即使有钱有才如李白,这条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他在长安结识了不少达官贵人,如玉真公主和贺知章,贺知章是太子的老师,对李白极为欣赏,称他是“谪仙人”。但即便这样,李白直到42岁才得到了唐玄宗的注目。

接到玄宗宣召入宫的旨意,李白十分得意,感觉满腔抱负就要实现了,离家前他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常被人引用表达清高自赏的态度,实际上这是李白最热衷名利时候的作品。虽然题目起作“别儿童入京”,可“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这一句似乎透露了更多信息,朱买臣是西汉人,以打柴为生,妻子崔氏看不起他,逼他写休书另嫁,后来朱买臣发达了,成了会稽太守,崔氏又来找他,朱买臣往地上泼了一盆水,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怎能收回来呢?成语覆水难收就是从这来的。崔氏羞愧难当,自尽而死。看来李白作为上门女婿,没少在前宰相家里受气啊,现在总算是出人头地了,很要给老婆一点颜色看看!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的性格是有些孩子气的。

来到长安,被玄宗任命为翰林院供奉,这不是一个官职,相当于皇帝的清客,陪皇帝聊天,参加出游、祭祀等重要的场合并负责写诗写文章记录,将皇帝形象传之后世。这与李白的理想差距还是很大的,他想要做的可是帝师,要辅佐皇帝治理天下。于是时间一长,李白身上那种道家的名士范就出来了,天天和贺知章等一帮酒友流连歌楼酒肆,号称酒中八仙,据说有次李白被玄宗传进宫里写文章,他趁着酒劲让如日中天的太监高力士给他脱靴子。他这样的性格显然无法长期在宫廷立足。

果然,仅仅两年后,李白就被玄宗“赐金放还”,给了不少钱打发走了。初中课本中的《行路难》就是作于此时: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当然同情李白,但客观讲,若能好好利用常随皇帝左右的机会,清客身份也不见得就不能做一番事业,可要总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还让同事给自己脱鞋,那这路确实是不好走。

也就在此时,李白杜甫第一次见面了,并且同游了大半年时间,和他们一起的还有另一位诗人——高适。当然,此时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而杜甫和高适还未成名。但三人一见如故,经常一起喝酒打猎,还到处采仙草、炼仙丹,估计这些事主要都是李白张罗的,一来他有钱,二来修仙这种事正是他擅长的。

三人分别后,李白在山东又见过杜甫一次,后来两人就再没见过面,杜甫告别了“裘马轻狂”的岁月,去长安谋发展了,而李白则继续他四处漫游的潇洒生活。

终于,成为诗人们命运转折的安史之乱到来了。

安史之乱发生时,李白的情况比杜甫好得多,毕竟他住的离中原、关中远着呢,而且随着叛军攻下洛阳,他继续携家南迁,住在苏南和浙江一带。如果李白老老实实就这么呆着,战乱对他没什么影响。

但当个人的性格与时代的命运发生碰撞,就注定了李白的不幸。唐玄宗在战争初期连出昏招,导致长安沦陷,他入蜀避乱,途中在马嵬坡发生兵变,军队逼他处死了杨贵妃和杨国忠,而这场兵变很可能是太子李亨导演的。之后,李亨不跟玄宗入蜀,而是独自北上到灵武,这里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驻地——朔方军镇。

到了成都后,玄宗马上打出一手牌,他下诏让太子在内的四个皇子出任节度使,带兵平叛,这实际上是要利用其它皇子来制约太子。但太子李亨也不含糊,他在玄宗下诏的三天前就在灵武自行称帝,遥遵玄宗为太上皇。因此,玄宗诏令下达时,已经有了新皇帝,有两个皇子就没有奉诏就任,但永王李璘却真的就任了,他被授予的职务是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采访都大使。

如果一心一意打叛军也就罢了,但永王的举动很不正常,他没有北上平叛,反而带兵东进。明眼人很容易判断出来,永王是想利用这个乱局割据东南,与肃宗南北分治,而这背后是不是玄宗的授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李白正好在江南,还是没躲过这场乱局。永王要做大事,需要邀拢人心,李白是大文人,很有影响力,自然是拉拢的对象。而李白呢,我相信他面对安史之乱,应该是兴奋多于恐惧,毕竟他跟赵蕤学的那套纵横之术,就是适用于这乱世的。但为什么前面说李白这帝王术学得并不好呢,因为他对局势看的也太不清楚了。

咱们也搞不清李白有没有看出永王的反意,但他自己在这期间做的《永王东巡歌》,简直比永王的反意还明显: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往东去本来就不对,你还来个“东巡”。什么“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这是要干嘛,要勘察定都地址吗。自我感觉也一如既往的良好,“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自比谢安,那么你辅佐的不就是割据的帝王吗?几乎句句都能被人找出把柄来。

而当年曾与李白杜甫炼过大半年仙丹的高适,头脑则清醒的多。他跟随玄宗入蜀,受到重用,但在玄宗下诏任命皇子为节度使时,高适是劝阻过的,劝阻不成,玄宗让他去辅佐永王,但高适没去,而是投奔了肃宗,为肃宗分析形势,判断永王必败。于是肃宗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前往江淮平叛。高适还真是不含糊,几个月就打败了永王,李白自然作为叛党成员也被抓了。

唐朝四大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只有高适最终以军功封侯,成为一方大员,他后来任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期间,对旅居四川的老朋友杜甫关照有加。但同样是老朋友,高适却并没有关照李白。李白被捕后曾专门给高适写信,请他帮忙,但高适并未回信,反而将自己与李白来往的书信都烧了。我们感慨于世事难料,但对于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高适,或许也有他的苦衷吧,总之,这两位的交情算是断绝了。

好在李白没被定死罪,而是流放夜郎,走到四川,正好赶上关中大旱,大赦天下,李白被免罪了,喜悦之下,回家的船速似乎都快了许多: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早发白帝城》,很多人以为是李白年轻时出蜀的作品,实际上表达的是大罪遇赦的喜悦心情。李白入选课本的诗,也只有这首写在安史之乱期间。毕竟,那是李白的一段污点时期。

从白帝城回家的时候,李白已经59岁,经过这一番折腾,他的健康已大不如前了。仅仅3年之后,李白病逝于当涂(在安徽马鞍山市)。与他的身世一样,李白因何去世也是一个谜,有说病亡的,有说酗酒醉亡的,民间还有个说法,李白在当涂采石矶饮酒赋诗,酒醉后跳入水中捉月,结果溺水而亡。

诗、酒、江、月,不论这一生如何浪荡不羁,任侠使性,李白终究还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就是死,也要赋予他最美的结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诗 | 安史之乱中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