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十首:第二十至二十二首

图片发自App


宋词第二十期:贺铸《青玉案》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赏析的是北宋词人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大家也许不熟悉,这首《青玉案》可能也很少有人能背出全词,但这首词的尾声“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大家都知道。贺铸就是因为这首词,被人送了一个别致的雅称——“贺梅子”,可见这几句词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

贺铸,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因为这首《青玉案》中众人皆知的尾句,又名贺三愁、贺梅子,是今河南汲县人。贺铸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他也自称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后代。有趣的是,因为长相奇丑无比,也被人叫作“贺鬼头”。看来对于宋词的作者群体,人们也还是关注颜值的。不过,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的贺铸,写出的作品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和他的长相形成强烈的反差。这首《青玉案》,就语言雅致,情怀曼妙。

横塘,是苏州城外贺铸隐居的地方。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中记载,贺铸在姑苏城外十余里的地方横塘有一处住所,他常常来往其间。凌波,出自曹植的《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词的开篇便描写了作者和美人的离别。佳人的脚步在门前匆匆走过,贺铸却只能目送倩影离开,没有办法跟她一起远走。目送之余,贺铸的内心也掀起波澜,想象着美人此后的年华将会与谁一起度过呢?是冰冷的月台,还是无情的花榭,或是雕饰的小窗,还是紧闭的朱户?这大概只有每年来了又去的春天才会知道。

贺铸继续想象着,当飘飞的云彩独自舒卷,当生长着香草的水岸迎来日暮,佳人也会忍不住挥起彩笔,新写下几句断肠的诗篇吧。要是问心中的闲情愁绪有多少?就像一江的烟草,满城的风絮,和梅子刚刚黄熟时止不住的细雨。

词的结尾,以三种不同的物像,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形容忧愁的繁多,十分新奇。细细品味,贺铸试问的不是离愁、不是穷愁,而是漫无边际却又无处不在的“闲愁”,很难回答具体有多少,但他的回答中却巧妙运用比兴艺术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烟、絮、雨,让人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人活于世,谁又能没有闲愁呢?只是每个人愁的内容不同罢了。这首词历来受到文人群体的盛赞,大概就在于每个人都有和贺铸“同病相怜”的闲愁吧,而他用三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把每个人的闲愁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宋词的发展中,贺铸一方面在内容上沿着苏轼的道路书写自我的英雄豪侠之气,影响了豪放派的后来者辛弃疾;一方面又在语言上吸取了李商隐、温庭筠的瑰丽深婉,从而影响了婉约派的吴文英。因此他也算得上是南北宋词坛一位承上启下的作者了。尽管在王国维看来,贺铸的词是北宋词人里写得最差的,他的词如同李攀龙、王士禛的诗,不是不丰富多彩,可惜缺少真味。

曹雪芹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虽然我们不时会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闲愁,但我们也同样也会收获很多的快乐与成就。

黄永灿《如诗般宁静》《灯明香花》

龚一、罗守诚《九华苍松》

宋词第二十一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今天开始,我们将赏读几位南宋词人的作品。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一首词,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不少人都可以倒背如流。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首词背后的故事,也是辛弃疾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辛弃疾,在宋词里是一个代表着豪放、耿介与悲愤的名字。他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在他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北宋南迁。二十二岁时,辛弃疾聚众两千,竖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以图大业;并亲自南渡,联系起义军归宋。二十三岁,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得知此消息后,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但可惜的是,就在辛弃疾二十三岁这年,他匆匆结束了传奇的军旅生涯,投奔南宋,成为江阴签判。此后虽进奏《美芹十论》,又上宰相《九议》,却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他的戎马传奇,在二十三岁那年画上了句号。可是,辛弃疾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却是无法画上句号的,他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这并不是偶然的,苏东坡一生大都过着士大夫的生活,较少去体会沙场征战苦,也无国破家亡的悲愤,因此一生政治上屡屡受挫也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性格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文人的温文尔雅,自然旷达;而辛弃疾不然,他是靠战功获得的功名,对战场,对收复失地有着太多的期望与感情,本身就是武夫出身的他,性格自然更加豪放不羁,耿介直率,一生追求的也是“沙场秋点兵”的戎马生涯。

了解辛弃疾英雄悲剧的一生,再回过头来看这首《永遇乐》,我们才知道,那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有多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与悲凉。这首词是辛弃疾65岁时,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千古江山未变,但是却再也找不到东吴抗曹英雄孙权的遗迹了。昔日的舞榭歌台、风流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化为尘土。在斜阳照耀的草树之间,在寻常的街道和小路之上,人们还在谈论着这里曾经的英雄刘裕。当年他披着铁甲、骑着战马,用“气吞万里如猛虎”的气势打败了敌人。而元嘉时期的宋文帝草率出征,想要赢得霍去病那样“封狼居胥”的功勋,却只获得一个仓皇逃难、时时北望的悲惨结局。如今辛弃疾再登上这里的山亭北望,不禁又想起四十三年前的在扬州路上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往事早已不堪回首,就连异姓皇族拓跋焘的行宫下,也只剩下神鸦的叫声和喧闹的社鼓了。现在又有谁,能派人来问一句:廉颇将军虽然年老了,但他还能吃饭吗?

这首词里,辛弃疾提到了几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寄奴,说的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他的小名叫寄奴。他家境贫穷但是心怀大志,最初是东晋的将领。晋安帝义熙年间,他先后两次北伐,推翻了南燕、后秦政权,收复洛阳、长安。后来,他代晋称帝,国号宋,史称宋武帝。辛弃疾显然是钦慕刘裕的英雄气概,盼望着当时的南宋也能有这样的皇帝,收复失地。

“封狼居胥”,说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曾率五万骑兵远征匈奴,大胜。因此他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嘉草草,仓皇北顾”指的是元嘉八年,也就是公元431年,南朝刘宋军与魏军作战失利,宋文帝刘义隆隔江面对北魏骄兵时惊慌失措,涕泪横流的样子。这是“元嘉北伐”。回到南宋,公元1163年,南宋和金之间也有一场战争,就是隆兴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签下了“隆兴合议”。因此辛弃疾在诗里以元嘉北伐,暗自影射当时的政治现实。

佛狸指的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当年他挥师追击宋军至长江边,曾在瓜不山顶建行宫。社鼓是民间祭祀土神时的乐鼓声。拓跋焘曾经追杀过宋军,如今他的祠庙内却香火旺盛。辛弃疾写这些是痛心人们已经淡忘了家国之恨。

辛弃疾的词很喜欢运用历史典故,这首词中就有不少,因此后人也批评过他,说他喜欢在作品中“掉书袋”。但这首词中典故却化用得十分贴切,让人体会到古今之叹、英雄之泪。

辛弃疾一生都无法实现北伐的愿望,而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则有更多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我们在对英雄悲剧命运惋惜的同时,也能时刻勉励自己奋进。

任杰《望秦川》《思想起》

宋词第二十二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辛弃疾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虽然一生都无法实现自己富国强民的政治报负,实现北上收复失地的人生理想,却在词的世界里书写了一个别样的人生。

今天我们继续赏读辛弃疾的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是辛弃疾抒发杀敌报国、收复河山之情的代表作之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陈同甫,名亮,字同甫,号龙川。他是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的进士,也是辛弃疾的挚友。二人都为人豪迈,喜欢谈论兵事,是力主抗金复国的战士,因此惺惺相惜。公元1188年,辛弃疾和陈同甫在鹅湖相会,共同讨论对抗金兵南侵的对策,这首词,就写于鹅湖相会之后。

辛弃疾在词里描写了自己醉梦中挑亮油灯,观看宝剑,回到当年的战营中,吹起战争号角的场面。他把烤牛肉犒赏给部下,又让乐队演奏塞外之曲。在秋天的沙场上阅兵时,战马就像带着刘备脱险的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就像惊雷霹雳一般,迅速离弦。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辛弃疾一心想要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赢得世代相传的功勋战绩。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早已在抑郁平庸中,生了满头的白发,空余悲叹而已。

辛弃疾曾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在这首词中,他又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表达自己心中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整首词意境雄浑,悲壮高昂,结尾又让人思绪万千。整首词共有十句话,前九句描绘了一位辛弃疾梦想中的金戈铁马、勇敢杀敌的英雄形象。但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又以沉痛的慨叹,把人带回壮志难酬的现实,更添胸中悲愤。

李白有一首诗叫《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与辛弃疾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十分相似,前面都是在描绘欢乐盛大的景象,但结尾一句点破梦境,带领读者回到凄凉和残酷的现实中。这种陡然下落、这种戛然而止,让人更加感受到辛弃疾心中因为无法收复北方失地的悲痛,以及一身抱负与才华无处安放的愤慨。

因为有过真正的军营生活和传奇的抗敌经历,所以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对于“沙场秋点兵”的描写十分真实,充满了豪情。但也因为那些经历如今只存在于他的回忆之中,所以更增添壮阔,让人忘记了沙场征战的痛苦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忍。面对侵略,求和从来都是下下之策,偏安只会加速灭亡,只是南宋朝廷此时早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乐不思北,既辜负了辛弃疾、岳飞这样的抗金勇士,也让沦陷在北方的千万生灵惨遭蹂躏。

辛弃疾的词,大多以登楼怀古,追惜军旅生涯为主,他总是期盼着能够建立孙权、刘裕那样的丰功伟业。他赞扬李广的英雄传奇,在《八声甘州》这首词中写道:“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但他又不得不甘守陶渊明式的平淡生活,因此在这首词的下阙他写道:“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他向往“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的战场风云,却又清楚明白“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的人生悲哀。

不知此时,你的两鬓是否有白发,但我希望不管你要实现怎样的理想,追求怎样的人生,都能爱护好自己的身体,让青丝常驻。

杨惟《十面埋伏》《渭水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词三十首:第二十至二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