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视觉思维模型训练营,从强势左脑到右脑活化2020-02-20

        开始准备毕业设计,在模型卡中选出准备使用的20张模型卡。突然觉得很不同!


        这些卡分别是时间关系类(向右看)模型之:路径拼图、发散收敛、输入输出;矩阵类(并列关系)模型类:SWOT模型、六顶思考帽、同理心、+-!、摩天轮;倒推(向上)类:果树、破土而出、温度计模型;曼陀罗的人物画像模型;路径(右上看)类:藏宝图、花开奥秘、路径抉择、成果模型;里程碑模型;爆米花(发散)类的:宝箱、大太阳模型、对话气球模型等。

        没有一个纯列表类的模型被我选中,太有意思了。开始打卡很长时间,列表类模型、爆米花模型、曼陀罗模型是我的最爱,。我提交的14个作业中,前12个模型都是单独用以及曼陀罗式的思维导图,叠加用的作业主要是COPY同学的作品。在最后2天的打卡中,才开始理解并尝试在设计自己的课程模型中真正用到叠加以及引导的方法来创作作品。

        很开心,在视觉模型思维训练营我最大的收获一定是:从强势左脑到右脑日渐活化的全脑迈出的第一步!

     自我盘点

        我在师范类高校的管理部门从事研究型工作,不过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自由研究人。我对纯理论的、脱离应用的研究保持冷感,对应用前沿的、应用端的新知,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这些年我关注比较持久一些的研究有特殊儿童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学、资格类考试辅导的远程教育、多元智能、教育干部培训等,除了教育干部培训,多数与本职工作关联不大。其中在远程教育和多元智能两个方向有落地的商业运营,其他方面的关注是兴趣和直觉为主导,没有做应用端的落地。

        感觉自己是强收敛、中发散、弱链接的理性左脑,喜欢逻辑和条理,在右脑部分,自信和情感、直觉力和快速反应方面比较突出,快速记忆和问题解决(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和联想方面)部分是薄弱层面。选择雨鑫老师的课,真的是第六感,这个课是我要的。

        过去的学习和经验一直是重宽度、渴望高度和轻深度的,我很想突破自己,希望自己可以像雨馨老师一样做一名自由讲师、自由研究人、实现第二次创业。

      学习盘点

        1月21日收到模型卡,22日开始自驾三亚,2月6日开始返程(往返三千多公里大概6天时间在路上),学习最大的坑是视觉模型课不适合碎片化学习,在准备不足甚至完全不了解课程情况下,训练营的前两周真的是增加焦虑的。一是跟不上老师的课,其次是同学们太优秀了(梁子老师、王莹老师、萧骊澎老师、郭瑾老师、乐信允老师等都是我在不断模仿去的),打卡作品要内容有内容要美观有美观。

        我的痛难点有:一、突破左脑思维惯性太难了;二、what if 部分迟迟无法聚集;三、认知也需要补课;四、焦虑状态下,表达也丧失了条理和逻辑。

        在不断坚持下,从三个方面突破了自己:

        首先是问自己,为什么不愿意选择那些不擅长的模型,回答是,情感上觉得情境化的模型看起来好幼稚,不够深刻;模型与模型之间的构图优先忘  记和限制了对模型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二方面是放弃对构图、色彩、细节的要求;

        第三个方面是COPY可以做到形式上的模仿,真正的心流和创造必须来源于对自己的场景的应用。《教师职业倦怠的激励与提升》模型打卡是一个真实的我自己的应用,算是一个突破和转折。

        破冰之后,感觉就慢慢顺手起来了。

        除了突破思维惯性,还有一个嗨点是,新的学习习惯在建立:

        精细化学习:对关键认知的知识晶体的析出要精细和反复加工,比如库柏学习圈、布鲁姆教育目标、六顶思考帽等卓越的思维工具;

        建立关系:与学习目标之间、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在学友之间、在师生之间;没有关系,知识晶体就是没有定位的一颗颗沙粒,最终将随风飘散。


     实践目标

        继续学习后视觉思维模型第一季课程

        期待第二季

        视觉思维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学习

        自己的模型创作与转换

        版权课开发设计:教育干部培训

        创业模拟:教育咨询 家长学校 

        开始设计的时候,很想用果树模型来引导思路,后来又想大胆尝试吧,多维度、多途径去实现一个结果,不正是右脑擅长的发散收敛、联想思维的吗?所以就有了以上的作品。有很多未尽事宜,留待继续进行。

        感谢,遇见雨鑫老师,遇见视觉思维模型课程,遇见优秀的伙伴们,我们一起前行,一起超越。越来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天,视觉思维模型训练营,从强势左脑到右脑活化20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