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芳光在1996年拍摄的电影《春天情书》,讲的是在网络刚刚兴起的日本,人们还只能在BBS聊天室上聊天,通过邮件往来时,一个名叫春天的男人和名叫星星的女人因在电影BBS聊天室“认识”,进而互通邮件,分享彼此的日常生活,最后“网友奔现”的故事。
有人称这部电影为“字幕电影”,影片中除了有男女主人公的现实生活外,还穿插着大量的聊天记录。
在聊天记录呈现上,导演森田芳光将一群陌生人在公共聊天室里的对话内容以热闹的东京夜晚为背景,呈现出来;而男女主角的往来邮件却放在纯净的又略带忧郁的蓝色背景上。似乎在区别公共场合与私人场合、公共交流与私人对话。
BBS,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网络论坛,中文翻译过来也称为“电子公告板”,这是一个网络公共空间,一群陌生人出于共同的兴趣可以在BBS上聊天。就像电影一开始,一群顶着匿名昵称的人围绕电影展开讨论。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中,一个话题可以围绕多个参与者;话题可以随意开始或中断;话题一般不涉及隐私;对于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角色,一般很少人追问。
而从公共交流转向私人对话时,气氛就暧昧起来。起初是星星主动向春天发送邮件,由此推进了两人间的关系。在邮件里,两人涉及的话题逐渐私人化,比如星星告诉春天自己是女生,并要求春天不要告诉聊天室里的其他人。彼此间有保有共同的秘密,而会使得关系更稳固。春天也会告诉星星自己和女友的事情、以及分手后又交了新女友。
网络聊天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是真假难辨。就像一句古早的互联网流行语“你根本不知道网线那头和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
无论是在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谎言都不可避免。比如,星星在公共空间中把自己营造成一个男生;星星明明生活在乡下,已经很久没有去过电影院了,可她能利用电影杂志的信息和大家侃侃而谈,让大家不发现这个秘密,除了春天。
春天之所以对星星提出疑问,也是星星主动选择暴露的结果。她主动告诉春天,自己喜欢在东京某家电影院的金色沙发上喝东西,而春天去了这家电影院后,发现根本没有沙发。
有些谎言被识破,不一定会带来关系的破裂,甚至还会促进关系。就像春天发现星星说谎了一样,星星对春天坦白,是信任春天的表现,其实又是一次彼此间关系的推进。
但有些谎言却会让对方对这段关系产生怀疑。春天通过邮件告诉星星,他有了名叫玫瑰的新女友,并和她发生关系。影片中也确实有两人的互动,巧的是他们也是在聊天室认识,也是通过邮件聊天,最后决定现在见面,通过一些暧昧语言和模糊画面,影片似乎也在证实了。
星星对春天有了新女友这件事,并不惊讶或难过,直到她发现新女友是自己的妹妹。看到这里,以为要上演姐妹因一男人而关系破裂的狗血戏码,可导演镜头一转,告诉观众,你错了。
玫瑰只是把春天当哥哥,两人不仅没有发生关系,玫瑰自己还是有男朋友的。
所以,春天说谎了。
尽管春天不断的发邮件和星星解释、道歉,但星星一直没有再回复。
两人的关系处于断联状态。
星星在想什么?
可以确定的是,在星星和春天的多次聊天中,彼此间是存在一种情愫,但两人谁都没有点破,都在守护或者说是在守候。当星星一开始她以为自己的妹妹和春天发生关系时,这不知如何与两方相处,选择了逃避,没有回复春天多次发来的邮件。但当她知道这都是星星的谎言时,不仅没有松口气,反而更加凝重。
互联网上建立的关系大部分是基于想象的,即便她和春天会围绕自己的日常展开通信,看似知悉彼此,但这种想象在真实面前往往又是站不住脚的。
这里的真实,就是物理空间的遇见。
互联网时代的初期,给网友提供了很多想象:无照片、延迟回复、离线状态等等。星星和春天也同样是基于对方的文字,想象着对方是一个什么样人。
虽然星星和春天即使是已成为网上密友,但在现实生活中,两人一直没有见面。
当然,如果不算那次飞驰而过的见面。
春天乘坐新干线去路过星星的家乡,两人约定,以手帕为信物,来一次短暂的相遇。两人举着dv,想透过飞速行驶列车中被记录下的影像看清对方的脸。
与玫瑰不同,春天选择直接与玫瑰见面,两人是能够看清对方的脸、表情的。而和星星的这场“见面”,两人只能透过媒介——dv记录,然后在不断放大画面,从低像素中辨认出对方的模样。这样似乎呼应了互联网上的爱情,通过媒介,不断辨认,但对方的脸依然是模糊的,想象必不可少。
星星不再回复春天的邮件后,春天依旧不断给她发邮件,从起初的道歉慢慢变为分享日常生活。春天渐渐发现,每日给星星写邮件已成为自己的习惯,自己已经不需要星星的回复了,而是把发邮件当成自己的每日记录,明白自己是在一路变化的。
春天这里对星星的角色期待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星星被他想象成树洞、想象成左右在自己身边却可以不发一言者。
电影最后,两人选择来一场真实接触。星星前往东京,两人约好在站台会面。这是这次会面两人对视后不发一言,画面转为黑白。
在介绍两人各自生活时,电影一直是彩色的,但当两人面对面接触时,却失去了色彩,是因为想象带来的色彩、泡泡,因为真实而消解了吗?
如果你也电影,欢迎一起来探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