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并感激着

在最近四处奔波的车上看完了这本书,很早之前就知道了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契机去拿起它,借此花了零碎的两个小时阅读完整本书,有以下见解和感受。

整个故事是书中的“我”听偶遇的老人福贵讲述的他一生的经历,从玩世不恭的地主家的儿子,到输掉全部家产父亲去世,到打拼过程中被抓去打仗,再到回家和妻子孩子一起扛起家庭的责任,最后到身边的人一个个去世,晚年的福贵一个人对书中的“我“讲述这个故事。故事的背后表现的是福贵对于命运的抗争与妥协,而福贵一生的经历更是时刻被社会的发展所影响和左右,更加像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从小人物的命运中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各种民生问题。

其实作者在开头就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在最开始文中的“我“遇见福贵的时候,他对地里正在干活的老牛说:“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给文中的“我”带来了疑惑,由此展开了之后的故事,也同时在结尾的时候再次出现了同样的话,才让人突然明白过来,原来一开始福贵叫的那些名字都是这些年慢慢离开他的亲人们,这样的发展更加让人觉得动容,其实老年的福贵也一直惦念着那些最亲的人。

韩文版自序中有一句话:“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没有办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或者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贵和自己命运的抗争在我看来,在家珍离开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在那之前,他时而被命运捉弄,输光了家产,父母去世,被抓去打仗,有庆抽血去世,家珍生病......但又时而被命运眷顾,从战场被解放军俘获后释放,因为输光了家产而逃过了对地主的审判,凤霞找到了好人家,家珍在病后有神奇恢复。其实命运有时候就是难搞却又善良的,在活着的时候我们总要去问命运为何如此不公,又在庆幸的时候感谢命运的安排,一半抗争一半妥协,相生走过了整个人生。其实我始终觉得福贵的人生大部分是幸运的,因为他所遇到的大部分人都对他善良且充满爱意,这其实是最终悲惨结局里的一点福分,这也是大家总说余华笔触悲惨的背后我所看到的温情。

书中每个悲剧其实都让人唏嘘,但读到有庆死亡的时候却觉得格外的令人窒息,有庆的死亡是毫无征兆的一场意外,甚至于是“中午还看到他活蹦乱跳”,晚上就被通知死亡的意外。我始终无法理解的是老师的大出血为什么引来了学生那么热情的帮助,甚至觉得帮助老师是自己的一种荣耀,可能不处在时代背景之下我无法对这种想法产生共情。但医生和护士不顾一个小孩子的生命,甚至不惜用一个小孩子的生命去换回一个大人,这种做法在哪个时代下我都表示无法理解,这是对生命的亵渎,将生命分层本来就是最大的侮辱。而作者在这里所用的篇幅不长,甚至是用很简洁的语言就讲完了整件事情,使其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强。

全书似乎是以第一视角在倾听故事,但是在文章大篇幅的内容中隐去了“我“这个角色,更像是福贵自己在讲自己的故事,偶尔以”我“的视角跳脱出故事,去发表感触,以及描述福贵在讲述故事时的种种表现和感情,一方面令人有了喘息空间,有时间停下来去品味故事,一方面也从侧面更加丰富了福贵这个人悲惨的形象,体现出他在被人倾听时的满足与快乐。

看完之后也让我联想到了《百年孤独》,也同时想到了最近热映的电影《何以为家》。其实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命运这种东西做斗争,无论你信不信它,它都在最开始的时候为你的人生铺下了伏笔,所以有太多苦难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做错,他也终究会找过来,磨练你。从出生环境到社会背景,太多东西我们都无法改变,我们只能在这样注定的命运里不断解救自己,努力且坚强地活着。多年前的福贵在抗争过后也没有得到更好的结果,但电影里的赞恩得到了想要的自由和身份,那这些究竟是时代的选择还是个人抗争的结果呢,我们是否真的有选择命运的机会和权利呢?

年轻的时候我们无法预演我们的一生,反而老了才能看清自己的一生,更能看到活着的意义。苦难本是常态,人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活着并感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