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阅读-第29、30课音频

             最简单的安全投资策略是什么?

投资成功的核心方法论,简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低买高卖

时间久了,经验多了,总结够了,就会发现这世界处处都是如此的:

你说,成功有什么呀?成功不重要,那只是某个里程碑而已。人生还要继续,于是,从来都是成长更重要…… 可成长有什么呀?不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嘛!

对啊!所谓的成长,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而已 —— 每周进步一点点也比没进步强出一万倍,因为后面还有“复利效应”。嗯,这也是世人皆知的秘密 ,却也偏偏是绝大多数人就是死活做不到的“秘密”。

某天进步很大其实很容易,也经常发生;可是,天天进步一点点就很难,甚至,每周进步一点,或者每年进步一点都很难,你看看身边就知道了,有多少人的今天和许多年前的今天是一模一样的!

    我一直觉得,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让他以后赚不到钱”…… “伸手党”在日常生活中的嘴脸以及给别人造成的麻烦,比起“投资世界的本质就决定了‘伸手党’不仅根本赚不到钱,还必然赔钱”这个事实,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 想想就非常解气。

有没有所有人都能做到,所有人都能理解,所有人都可以轻松上手,只要做到必然足够有效的手段呢?其实还真有: 

定投策略:定期等额购买某一支(或几支)成长型股票。

设定一个期限,可以是每周,也可以是每月,也可以是每个季度;

每个期限到达之时,无视股价的变化,购买等量金额的该公司股票。

    定投策略的好处是,除了定期定额购买之外,你什么都不用做,不用研究 K 线分析技术,不用天天看它的股价,不用关心它的新闻,不用打听它的种种内幕, 真的什么都不用管 …… 甚至,如果你能给你的资金判刑超过七年的话,连读年报都可能必要性不大(这是个很“吓人”的结论),因为 “年” 这个期限是在是相对来看太 “短” 了。

    定投策略不仅适用于购买基金,同样也适用于购买股票;不仅适用于购买单支股票,也适用于购买“一篮子股票”(股票组合);最重要的是,它基本上适用于每一个投资者 —— 因为它是一种朴素的“避险工具”。

    现在,问题来了:

    如果定投策略如此有效的话,那岂不是应该人人都这么做?那为什么最终很少有人真正采用且贯彻实施这么简单这么有效的安全投资策略呢?

    一句简单的“大多数人根本熬不住”,事实上并没有给出太多的本质解读。如果我们有能力穿透表象看透实质的话,就会发现,定投策略的关键,并不在于“定期”,也不在于“定额”,甚至并不在于“长期坚持定投策略”…… 那关键在哪儿?

    关键在于:

在开始之前,你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到了相当确定的结论:这是一家成长性极强的公司…… 因为,你的收益 = 公司成长性 × 定投策略效用。

    如果事实上该公司的成长性是零,那么,定投策略的效用等同于无;如果最终证明,该公司不仅没有成长,甚至干脆衰落了,那么定投策略的效用事实上等同于放大了损失

    只有对“成长性极强的公司”采用定投策略才是不仅有意义还有“倍增效应”的做法。更为关键得是,这一步做对了,后面就太省事儿了 —— 你甚至不用想“退出策略”,因为退出策略很简单:

    只要公司还在成长,就没多大必要退出(或者,没必要退出全部)。

    这道理和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评价所谓的“效率”是一样的:

    所谓的成功,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做的事情是对的,即便是效率差一点,结果也是好的;做的事情是错的,效率越高越倒霉。

    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事”上,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 很多人只不过是肤浅地理解定投策略,而后把注意力放在“定期”和“定额”上,而不是放在“正确地选择成长型公司”上,所以,最终,那简单、有效、安全的“策略”,在他们身上事实上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这事实上是所有投资活动的最关键之处:

    所有的投资功课,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 —— 买什么,什么时候买,怎么买,达到什么指标后卖,怎么卖…… 所有这些,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再去“补作业”……

在投资领域里

功课是做给自己的,并且还要在做完之后用自己的资金去“践行”自己的功课…… 而后还要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等待那功课的成绩……

我知道读到这里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早就着急了,脑子里在想:

“那我如何才能更大可能地选择到一个甚至多个更有可能成长的公司呢?”

首先,这个问题是全世界所有投资者都在苦思冥想的问题;其次,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再次,这绝对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写完的东西;然而,更重要的是:

这是你从此一生都必须研究的问题,活到老,研究到老;

即便你已经有了一些“猜想”、“理论”、“定律”,你也要知道它们依然需要不断打磨不断验证不断修订;

最终,你的研究结论,是由你自己负责的。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改变了很多人。这些人起码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一个过去可能完全不当回事儿现在却知道无比重要的习惯:“只字不差地阅读”  。其实,我还有个习惯要灌输给大家:

逐步彻底脱离“伸手党”。

    事实上,我从一开始就在潜移默化地灌输 —— 这是从设计这个栏目时就定下的目标。大家不妨可以想想每一篇末尾的“思考与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我希望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成为“遇到问题时能够靠自己默默地找到解决方案的人”—— 这是成为“合格投资者”的必备基本素质 —— 仅仅有三百万是没用的,如果连这个基本素质都没有的话。

    之前已经给大家留了一个“一年才能完成的作业” —— 每月更新一次股价 。今天的文章之后,该作业再加上两条:

1. 在你的表单里加上定投策略。怎么加?别问我,别问任何人,自己想,自己琢磨,自己总结,自己调整,自己优化……

2. 自己开始思考探索“成长性公司的属性与特质”,同样别问别人,别做伸手党,经过搜索、思考、判断之后,每个月至少往表单里添加一个新的公司……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判断会有变化。别急、别怕,反正,用一生的东西,我们都愿意用半生去磨炼。 (一切都可以从 Google 开始…… 我的意思是说,使用 Google 搜索引擎。)

一年很快就会过去的,相信我 —— 但,如此这般一年之后,你一定会有很大变化的,无论在此之前你有没有投资经验都是一样的,定向聚焦的思考必然带来“穿透表象看到实质”的效应能格外地让你感觉到“意外惊喜”(Serendipity)的存在。

今日得到

投资成功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低买高卖。

适合于每个人的投资方法是:定投

为何很多人仍然没有用这个方法,因为熬不住,股票市场轻微的震荡就会把这部分人给淘汰下去。没有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目光短浅,没有将时间尺度拉大。

定投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成长型的公司,并定期购买股票。

思考与行动

伸手党的特质有哪些?你是否是伸手党?如果是,如果彻底去掉伸手党?

    伸手党:遇到困难,不假思索的想要寻求帮助、拿来主义;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加辨别、生搬硬套;不动脑筋、或者不晓得如何动脑筋;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眼前的问题;受环境影响比较大;朋友质量不高;工作生活也不尽理想。

    很遗憾的说我是伸手党,这几天一直在反思之前的所作所为。别人的一句话,不加分辨的当成真理一样去执行。

    如何摆脱伸手党,首先就是要自我成长,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要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遇到问题,让自己慢下来,慢慢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警觉下意识的向别人寻求帮助;再次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把问题列出来,找出卡点在哪里,在有的放矢的去请教,而不是直接抛出个整的问题来。这个要复习李笑来的如何提问了。

    如何开始定投?

    对目前比较火的几个领域,查看领域内领头企业,根据企业近十年的公司业绩和经营理念,选定两到三个上市公司作为定投对象。

         长期究竟是多长?

一个比较直接的结论是:

你越弱,你的长期越长……

再翻译一遍:

你竟然可以通过提高能力缩短长期的长度!

我还有更狠的翻译:

学习使人长寿。

因为刚刚的结论,实际上是相当于在说,对越有能力的人来说,“长期”的时限越短,于是,他们在“长期”过去之后,相对于别人有着更长的“自由”时限…… 何止长寿啊!这分明是:

学习使人拥有更高质量的长寿……

如果,如果我们竟然把“定投策略”加进来,那么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表格。第一行,显然还是年化复合收益率;最左边的那一列还是年限,而左边第二列,是累计投资金额 —— 假设每年都追加 1 个单位的投资金额……

在以上表格中,C3 单元格里的公式是: = C2 * ( 1 + C1 ) + 1

首先,10% 的年化复合收益率,与 30% 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在第三、四年的时候看起来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这是个特别明显也特别经典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策略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这就是为什么明智的投资者比起相信“自己的智商与能力”来说更相信“策略的力量”的核心原因。

正确策略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对比两张表格,同样是 10% 的年化收益率,在第一张表格里,要等到第19年才能做到6.12 ,在第二张表格里,第4年就能做到6.11……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在第二张表格里,我总计投入是 5 个单位啊!

关键点在于,那多出来的 4 个单位(5 - 1 = 4)分明是你贯彻执行策略的结果啊!

到了这里,有一个关于投资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你“不得不”也得看到了:

投资的重要秘密之一在于:你最好有除了投资以外的稳定收入来源……

若你是那种“总是不得不把投资收益中的一部分拿出来花掉的人”的话,那你就惨了。我们看看第三张表格:

以下表格中,假定投资者每年必须花费 0.2 个单位的资金……

在以上表格中,B3 单元格里的公式是: = B2 * ( 1 + B1 ) - 0.2

这张表格都没有什么必要拉到 20 年的长度,因为即便是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 35%,翻倍都需要至少 4 年过去,坚持 10 年,也不过是 9.19 …… 更何况能做到 35% 的人,事实上是万分之一啊,难上加难!

总结一下:

    对能力越强的人来说,“长期”越短……

    对能使用正确策略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对有能力在投资之外赚钱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回过头来,我们其实有个可以计算长期的公式,这个公式叫做“72 法则”:

x ≌ 72 / 年化复合收益率值 

比如,你的年化复合收益率是 10% 的话,那么你需要 72 /10,即大约 7 年的时间让你的投资翻倍;如果你的年化复合收益率是 25% 的话,那么你需要 72 / 25,即大约 3 年的时间让你的投资翻倍。

在此基础上,你可以这么理解:

能让你的投资翻倍的时间,相当于中期;

能让你的投资翻倍再翻倍的时间,相当于长期;

于是,最终,一切都是可以倒着算出来的…… 你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巴菲特认为至少十年以上才算是长期了,因为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和事后长期的要求是:

    买到年化复合增长率至少 15% 的股票……

    在这个目标下,5 年翻倍,10 年翻倍再翻倍 —— 当然,他事实上的表现比自己当初的设想更好,于是,他做到的是:

    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能力的提升),把 5 年缩短为 3 年多一点,把 10 年缩短成 6 年多一点……

    所以,当我们讨论长期的时候,事实上对每个人来说,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词汇,但实际上,那“长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长的…… 而你的“长期”究竟是多长呢?你需要自己算一算,自己“掂量掂量” —— 毕竟,多了一点点的依据,不是吗?

    最后,再多叮嘱一句:

    你越年轻,就越觉得“长期”越长……

    除了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的那个道理

    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 20%;

    而对一个五十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 1/50,即 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而在投资这个领域里,时间对于几乎所有人还有另外一个感觉:

你越年轻,欲望越多也越强烈……

    年轻的时候有太多(事后可能会觉得不必要的)花钱的欲望和需求,这使得那“长期”感觉上更为难熬 —— 可问题在于,那只是“感觉”,而不是事实,除非你自己选择把那感觉活成事实。

    更重要的在于,越是年轻的时候,投资所需要的特定思考能力越差,乃至于那个“长期”感觉更长!还好,“投资所需要的特定思考能力”是可以逐步习得的,并且也是可以逐步增强的 —— 乃至于人生重新充满了希望。

今日得到

你可以通过提高能力缩短长期的长度;

对能力越强的人来说,“长期”越短……

对能使用正确策略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对有能力在投资之外赚钱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72法则

思考

你如何理解“ 对能力越强的人来说,“长期”越短,对能使用正确策略的人来说,“长期”更短,对有能力在投资之外赚钱的人来说,“长期”更短”这句话。

  我见

       面对同一个问题,学习能力强的人用一个小时解决问题,和普通人用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解决问题,后者时间长度是前者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

    同样可解的是,运用正确策略可以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推动事情的发展。在投资领域,如果能在投资之外能继续赚到钱,那么他挣钱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思

    最近几天一直在为车间建设的事情奔波,下午在跟同事讨论时,不断反思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搞得这么复杂,并且不管做的结果好坏,都会让人心里不舒服。

    结果显而易见,我们是在别人的地盘上给别人建车间,但是我们却前后跑断腿。

    如果讲究策略,最好的方式便是全权委托他们,只接按照他们的需求来建。但是领导不同意,我们必须全程参与,只为了解全过程,从相关手续、设计、材料、报价、开工等等,是给别人建车间,所以整个过程又必须要对方全程参与,每次都要喊他参与进来,整个大家都不轻松。

    如何缩短你的长期?

    首先,个人成长必不可少,只有个人成长到一定的程度,遇到问题你才会有更有底气,才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

    其次,做事情前先想解决方案,最终确定最优效果,用奥卡姆剃刀原理,用最简单的方法达成效果。

    最后,调整关注点到学习成长上,人的意志力、自控力和专注力有限,把有限的高精力放到重要的事情上。利用好碎片时间,把时间放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修阅读-第29、30课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