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二炉香》

除了与第一炉香一样的开头外,这个故事大不相同。甚至看出了一丝悬疑推理般的感觉,可能是前不久才看了几本东野圭吾小说的原因,第二炉香中的故事的叙事方式,空间转换与人物语言被我看出了日本小说的味道。除了看到一些用来营造氛围的环境描写带有明显的张爱玲风格,其他的方面真的令我感觉不像张爱玲的文章。

开头男主人公罗杰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一天,要迎娶他美丽的新娘,而出现了一些看起来合乎常理但又奇怪的事情,让读者感觉到绝不会这么顺利。果然,新婚之夜,女主愫细惊慌失措的逃出来,到处求救,读者会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看愫细那种吓掉魂儿样的状态我们会自然而然联想到这个表面看起来老实巴交的罗杰肯定有什么性癖好。然而,愫细又高兴的跟罗杰回了家,又答应跟他度蜜月,这就令我们纳闷了,到底因为什么事情?看到校长、罗杰的同事、学生对他的态度,我们对他的厌恶逐渐淡化,而对他产生了同情,好像事情不是这样的,愫细是有些大惊小怪了???直到最后,小说中直接写出来“色情狂”这三个字,我们才明白,原来小说早就埋下了伏笔:愫细的单纯,蜜秋儿太太对两个女儿极尽严苛的管束,甚至不让女儿看报纸,以及愫细姐姐的婚姻等,这些细节联系起来塑造了一个原生家庭造成的对社会、或者说对男人完全无知的女人。张爱玲在开头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但我知道结果那一定不是秽亵的,而是一个悲哀的故事。”

单纯无知的女人竟然也会对男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小说应该是在张爱玲20几岁的时候写成的,很难想象,她在那个时候就对人性有了这么深入的思考。我们一直以为张爱玲只会写女人,而第二炉香更侧重于写了一个男人的悲哀,只能感叹张爱玲真的是天赋使然,天生对人性及社会就是敏感的。而且张爱玲这种大家能够驾驭各种文风,所以才会造成看起来不像我们既定印象中张爱玲的文章。看来,我这个张迷对张爱玲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另外,由于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英国男人,文中还说过,“他是一个英国人对于任何感情的流露,除非是绝对必要的,他总觉得有点多余。他怕真正的,血与肉的人生。”那么在故事的最后,他选择在面临这些流言蜚语以及对他人性的质疑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张爱玲是不是真的是围绕英国男人特有的人性特点而塑造的这个人物呢?我在思考……

小说开头,张爱玲还写了一个人物克荔门婷,正是她兴奋地讲了这个故事给爱玲听,我想这个人物应该是真实存在着的。张爱玲在这方面总是很神奇,她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深刻到让我们觉得与她的世界格格不入,而又能生活化到就像我们身边的小女生,一起说八卦聊明星。她们在图书馆聊着这个故事,爱玲写道,“在这图书馆的昏黄的一角,堆着几百年的书——都是人的故事,可是没有人的气味,悠长的年月,给它们熏上了书卷的寒香;这里是感情的冷藏室。在这里听克荔门婷的故事,我有一种不应当的感觉,仿佛云端里看厮杀似的,有点残酷。”这点很有趣,无论书中记载的故事多么残暴血腥或肮脏不堪,但书本身是干净的,甚至是圣洁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在图书馆会倍感渺小,自觉无知。写到这儿,想到高中时候,某次放假,面对堆成山的作业,内心抵触,就想出门逛逛。也没有目的地,不自觉便来到了新华书店的外文书店,那时哈利波特正风靡,面对着一套英文原版哈利波特全集,只觉心虚不已,一时间只想赶紧离开回家读书写作业。这种感觉直到今天还记忆犹新。

所以,很多时候哪怕只为了一种仪式感而读书也挺好,沐浴焚香,净化自身。只要读书,就是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第二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