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深度受伤的内在小孩
最近被《山河令》中龚俊扮演的“温客行”深度圈粉,他“美强惨”的人设随着剧情的发展被观一路圈粉,一下子就将龚俊推上了人气热榜。日常生活中很少追国内的剧(本质是一个日剧迷),但因为被优酷美惨了的推荐图给诱惑了,点开了这部剧,真是“爱了”“爱了”。
花痴是花痴,但追剧过程中我一直对温客行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很迷惑:一个人怎么可以又正又邪,又残忍又天真?
翻阅了一下原著和剧评了解了背景:小时候因父母被挚友背叛,一时间双双离世。为了不饿死,他靠吃自己父亲的尸体活下来;在鬼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为了活下来,他装疯卖傻,最后羽翼丰满时他杀死前任谷主,且当众剥皮,论心狠手辣,他绝对算得上“鬼王”。
他的性格和作为让我想到最近阅读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书里说:
“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来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TA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这个内在小孩会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自卑的、哭泣的、无助的、无力的、无望的,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信任、怀疑、不安全感,对别人怀着厌恶和憎恨。”
而温客行这个角色的“内在小孩”则是对世界不信任、对大多数人怀有极度的厌恶和憎恨的,所以他才会萌生出“灭世”的疯狂计划。在众人眼里强大无敌的他,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受过深度创伤的小孩。
这里咱们暂时不说《山河令》这部剧,等追完剧再聊这个话题,今天先看看《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
02 育儿育己书
花了3个早上阅读心理治愈师——施琪嘉老师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感觉挺不错的,于我而言,既是一本育儿书,也是一本育己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自身问题的一些来源,也以此提醒自己不要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主要围绕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以及5个价值信念展开。先通过观察“看见”内在小孩的需要: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的需要;然后通过“共情”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最后通过“改变”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
03 两个施琪嘉
施琪嘉是具有医疗背景的心理治疗师,高校教授。长年专注于精神分析以及对严重的人格障碍的的治疗领域。在学生们眼中,施老师是学识渊博、有点严厉但不死板的好老师。他目光如火炬,不容忍学习上的半点马虎,课堂上旁征博引,幽默风趣。
在同行们眼中,施琪嘉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优秀心理治疗师之一,对心理治疗的理论倒背如流,记忆力极为惊人。
这些都是施琪嘉,职业状态的施琪嘉。
还有另一个施琪嘉。他嘻嘻哈哈,率性而真实。他酷爱读书,还偶尔拉拉二胡;喜欢古典乐,也不忘邓丽君、蔡琴,还偶尔听听时下火热的小年轻。
在妻子眼中,他是体贴的好男人。在孩子眼中,他是一个能陪自己儿子一起玩的好爸爸。
这个也是施琪嘉,柴米油盐生活里的施琪嘉。
04 看见是治愈的开始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汇聚了施琪嘉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这本书从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出发,带你疗愈内在小孩,找回那个有力量的自己。
他说,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如果内在有创伤的孩子得不到疗愈,他自我的一部分会永远“卡”在某个地方。那么要如何疗愈内心有创伤的小孩,找到那个充满力量、自信的自己呢?施琪嘉在书里提供了“看见—共情—改变”的系统方案。
看见: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
<爱的需要、陪伴的需要、夸奖的需要、玩耍的需要、道歉的需要>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在小孩?
“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时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你的内在小孩闹脾气不肯放他们出来,那么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说一个有内心创伤的人不能任意调用自身的这些能量。”
在幼年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运气足够好,得到父母的精心照顾,积极回应你的需求,那么你就会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内在小孩。这个积极、健康的小孩会随着你的成长逐渐壮大。
但如果你不够幸运,成长在一个环境特别恶劣的、得不到父母善待和珍惜的家庭里,你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你就会有一个受创伤的内在小孩。
婴儿从出生开始,便开始有生存的恐惧。当TA在母亲肚子时,他既不需要呼吸,也不需要吃东西,所有的供给都来自胎盘和脐带,那时候的TA是悠哉游哉的状态。而TA来到世界上的瞬间便要大声啼哭,以此来获得氧气,以哭泣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关注。这个时候,如果TA的需求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TA就会觉得比较安心,安全感也会慢慢建立起来。因此,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竭力满足孩子并不是溺爱,而是迎合孩子当时的心理状态,满足其内在小孩提出的种种要求。”
相反,如果TA的需求没有及时满足,生活的外部环境特别恶劣,孩子感觉不到现实对他的友好,因此他会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变得“不要跟现实世界接触”。这时候TA就会发展出“糟糕的内在小孩”,暴躁易怒,成天哭泣,动不动就生病;另一种方向是,TA会发展出“安静的内在小孩”,这时候他会退回到世界内心世界,不愿意和现实世界接触,也因此变得孤僻。
内在小孩的健康成长需要足够的接纳和爱,在早期要积极回应TA的需求:
给TA足够的爱,让TA体会到世界的友善;
高质量的陪伴、让TA有稳稳的安全感;
积极地夸奖TA,让TA自信又阳光;
尽情地玩耍,让TA轻松自在地生长;
如果你做错了,要及时向TA道歉,别委屈了TA。
当他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他便会生出对这个世界的爱,从而报之以爱和歌。
共情: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受>
“看见”是及时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那么“共情”是什么呢?共情是,父母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正确的反应。如果父母的共情特别糟糕,孩子就会又憋屈感,另外孩会深刻影响孩子共情能力的形成。那种“妈妈觉得你冷”便是共情能力不足的表现,这种父母也培养不出高共情能力的孩子。TA往往理解不了别人,也老是觉得别人不理解他,最终就是他常常处于委屈的状态、闷闷不乐、不快活、抑郁,还特别容易被激怒。
在“看见”的部分讲了内在小孩的5中需求,“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虽然父母知道孩子会有这些需求,而在回应的过程中总是理解偏,也同样会因为需求没得到满足而造成”失落感”“伤痛感” “自卑感”“孤独感” “紧张感”。
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外一个人,并以对方想要的方式去给予。
改变: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
成年之后,我们发现自身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受伤的内在小孩总在很多关键的时刻跳出干扰我们,时而愤怒、时而自卑、沮丧,让我们面临家庭、爱情、工作、人际关系等的各种不顺心。
海明威曾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过去发生的事我们没法再改变,但眼前的自己,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通过“看见”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回应TA的需求,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力,重新整合自己。通过这些积极的行为治愈自己内在的小孩, 从而迎接一个强大、自信、内在安稳的自己。
05 看见就是最大的治愈
我们疗愈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种关系,这才是最大的疗愈”
读完整本书,给我最大影响的是“看见内在小孩的5大需求”。
很早之前,我就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也一直很迷惑为什么有些事别人做起来那么自然,到自己这里就变得这么别扭。比如,大学上英语课时,英语老师因为怀孕了,课堂中突然不太舒服,那时候坐在前排的我很想问一下她怎么了,要不要坐下来休息一下?可我就是表达不出来,而坐在我旁边的同学却可以很自然流畅地表达出她的善意和关心。
看完书之后,我明白自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成长环境造成的。
作为留守儿童我从小就缺爱、缺陪伴,没有父母与我互动,导致我在与他人互动中出现问题,不能正常表达自己。(我并不想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因为他们已经尽力给我提供了最好的了,只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个这样的事实),而我另一个同学却是与我完全相反。
“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来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
我幼年经历的事已经无法改变,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可以用书里提到一些方法去积极地改变自己、治愈自己;
另外一个收获便是,我了解了一个内在小孩的需求,知道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健康的、阳光的、能够自我认同的内在小孩。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规避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在孩子身上重演,也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你也有以下这样的经历:
莫名感到悲伤、抑郁、愤怒,控制不住得发脾气或感到崩溃;
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经常用作、讨好来换取伴侣的关心;
人际交往中不敢拒绝,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敢争取应有的权益;
工作中自信心不足,唯唯诺诺小心翼翼,习惯性拖延、懒惰;
内心敏感脆弱,性格孤僻,过于在意他人的感受和评价;
建议你看看这本《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它或许可以帮你的情绪找到一些答案,也能助你更好地与孩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