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0216/速记——读《王志纲论战略: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六)

本章是《如何进行战略分析》。

作者看西式的战略分析:

那些分析工具始终没有抛弃工业时代的核心特征:线性、计划、以规模经济为基础,旨在控制投入,追求效率最大化。

一言以蔽之:财务目标导向,为什么?

- 创造分析工具的是MBB这些咨询公司

- 他们的客户是大公司,而大公司的

- 股东很强大,资本市场发达,大公司必然追究财务目标,无论长期还是短期

所以作者才说:

西方咨询公司这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只有在一个成熟的社会环境中才有用武之地,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迭代的大环境中,一旦拘泥于某项分析工具,必然会犯刻舟求剑、盲人摸象的错误,甚至还会南辕北辙。

注意,这里说的是咨询公司的分析工具,并没有说西方的战略不灵 —— 不然怎么会有苹果、特斯拉等一批一批的杰出企业?这不只是靠国运的;而哪怕国运,也不是纯粹天上掉下来的。

作者强调:

掌握一套方法论远比掌握公式和模型重要得多,而方法论的最高境界是哲学,说到底是一种动态的、复合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是对事物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洞烛探幽。

这个颇有辩证法味道的说法,不是来自于西方嘛?所以,其实不外中西,都是如此。

作者的战略分析三大法则:

“三因”法则、“阶段论”法则、“哑铃”法则。

这三大法则。。。是战略体系中相对固定的思考原则与框架,也是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前提。

看完之后,我的理解是,这是三个识别“局限”与“动力”的总体框架。

首先,什么是“三因”?

凡事都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是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至于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就不赘述了。作者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最重要,能动性来自于心力,怎么才能不心力交瘁?是源源不断的自驱力(self-starter是很难的),是真正的想做:

制定出一个“此人”想做、可做、能最终做成的战略,才是战略最终能落地的关键。

但这与“顺势而为”不矛盾,看清时代洪流,才能躬身入局。

其次,什么是“阶段论”?

站在大历史观和发展的视角,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所处的阶段,以便抓住每阶段的发展方向、特点和驱动力来源。

其实还是“顺势而为”的“势”的阶段,不过这里就不只是大趋势,内部的小趋势,局限的变化,都在这里了。在具体实操上,作者提示了五点:

适度、实践、先后、标准、预判

这都是为了掌握节奏感 —— 纵身一跃、向死而生,不是为了去真的死。

有了节奏感,才有“哑铃”法则:

需要权衡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中长期和短期,以便于进行战略与战术的全面统筹。

从而避免:

“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类的尴尬局面。

这里:

通过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让哑铃的两端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印证、相互加持的超级联动效应。

是说好的战略最终要形成路径,从而知行合一,方能从小变大、从现在到未来、从现实到理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0216/速记——读《王志纲论战略: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