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柔软,人之刚强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 知 ,莫能行。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

译文:“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人能这样做。所以有道的人说: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称得上是国家的君主;能为国家承受祸患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是在反说一样。”

读到这里,我和所有的读者一样有着同样的疑惑:为什么说天下人都懂得了柔能胜刚的道理,却很难像水那样以弱胜强呢?

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回想以前的章节。在前面的章节里,老子就赞美过水,认为水的德是最接近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它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固定的颜色,也没有固定的停留处,它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变,一会是潺潺清泉,一会是是涓涓细流,一会是奔腾江河,一会又是汪洋大海。

那会不会是因为水的多变让人把握不住呢?就好比人的心,也总是让人这摸不透一样?

我又陷入了深思,人性本善。但接触的事情多了,见的人多了。在这过程中人们就好像自动获得了争先、争强的思想。然而一旦有了欲望就喜欢高高在上感觉,希望自己的地位、名声都很高,而忘记自己以前在处低的位置。按常理来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一个人处的位置越高了,责任越大了,就应该与之对应的要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艰难困苦,承受别人承受不了的屈辱诟骂。

但现实却往往背道而驰。很多领导者并不懂得领导之道,他们只享受高处的利益,而忘乎其责。就更不能指望他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助人成事,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了。每每想到这,就难免有些唏嘘,而这无另外都是刚强的表现。

要是每个领导者都能做到善于成就别人,然后同时成就自己。即使功成名就,也能像水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功成不居,谦逊待人就好了,那也就很接近老子所说的道了。

所以有道的领导者,他的品性应该像水一样,一切为了下属,不与下属争利,放低自己的位置,表现得“柔软”一些,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不失担当。如能有这样的领导者必能让下属心服口服、甘情愿地团结在自己身边吧。


冥想时刻

其实每次冥想的时候就是最放松的时刻,心中所想即产生了镜像,要是再专心一点还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上面提到了水,水是柔软的,它能容纳万物。我不知道世界上具体有多少水,但从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的占比上来看,海水的占比是最高的。这也就能解释的通海为什么这么宽广了。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洋,而四大洋中,要数太平洋最大了。我没有去过,因为离得太远太远了,我只能在地图上看看,然后再加上我的联想。

海是什么颜色?自然是蓝色,海越深蓝的程度越深。越深的海越未知,越未知越让人产生遐想。我仿佛盘坐在太平洋的海面上,荡漾的波浪使我跟随着一起飘荡,四周感觉不到边际。我就这样随着波浪荡漾。

不知飘了多久,我感到身后有股力量,我明显的感觉到所盘坐的浪被后面的浪推上了另外一个高度。一瞬间我好像悬在了半空中,下一秒又与水来了一个相撞。我没有办法睁开眼睛,随之而来的是汹涌的浪,我被拍到了水底,我感觉不到空旷与宽广。我只能感受到压迫,我想努力的抓住什么,却感觉到身体在往下沉,我努力的挣扎,我呼吸也变得困难。

再次恢复意识,我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躺在了一个沙滩上,沙滩不大,没有了亮光,黑暗暗的一片,四周茫茫依然看不到边际。沙滩上除了沙子什么也没有,我没有了方向,我感觉我下一秒又会被无边的海域所吞没。

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我向海水走去,水还是那样的柔软。我似乎感觉到了它的温度,于是我试着又坐了上去,波浪再次荡漾,我也好像又被波浪推着摇晃了起来……

内心也再次回到了平静,周围也慢慢的感觉到了光亮……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之柔软,人之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