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

古代对联越短就越容易对吗?其实,未必如此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平仄相对。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有关对联的故事、典故,即“联话”



一般认为在对对联时,所出上联越长,字数越多,就越难以对出下联。但实际上情形未必都是如此,有时候虽然只有区区几个字的上联,若要想对出符合要求的、工整的下联来,难度却相当的大。

常清君在此例举几则相关对联故事来佐证一下。

01

明成祖朱棣曾对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但就是想不出下联来。”解缙应声答道:“容易。”


朱棣说:“既说容易,你就快对出下联来吧。”解缙说:“皇上,我不是已经对出下联来了吗?”朱棣愣了半天,方才恍然大悟。

常清君解读:“色难”,即面有难色之意。解缙用“容易”两字来对“色难”两字,实乃精巧妙对,因为其中的“容”和“色”都是指人的面部表情的词语,平时就有所谓“脸色”、“面容”的说法,而“易”和“难”则都是指做事的难易程度,平时就有所谓“容易”、“困难”的说法。


02

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曾记载了这样一则对联故事,有一个姓叶的先生出了一个上联:“鸡冠花未放。”,于是有人对出了下联:“狗尾草先生。”

常清君解读:这个下联也对得十分巧妙、工整,首先在句式上,就不露痕迹地把上联的主谓结构的句式,变成了下联的偏正结构的句式。


在字词上,更是字字对得相当工整,即以表动物类的名词“狗”对“鸡”;以表动物身体部位类的名词“尾”对“冠”;以表植物类的名词“草”对“花”;以表时间的副词“先”对“未”;以表植物生长绽放类的动词“生”对“放”,还顺带讽刺作弄了一下这位姓叶的先生。

03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张之洞对的下联是:“果然一点不相干。”

常清君解读:上联中的“寻”,是古代一种表长度的单位,八尺为一寻,上联整句的意思是说有棵老树已经长到很高的尺寸了,不忍心用刀斧之类的工具去砍伐它。


张之洞所对下联,以植物类名词“果”对“树”;以虚词“然”对“已”;以数字“一”对“千”;以量词“点”对“寻”;以虚词“不”对“难”;以动词“相”对“纵”;以古代兵器类名词“干”对“斧”,我们常说的“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都是指的一种古兵器。

大家都称赞对得好。之后,张之洞兴致很高,就以宴客的地方“陶然亭”为上联,在来宾中征求下联,来宾中有不少也对出了下联,但张之洞都不满意。

在座的工部侍郎李文田对张之洞说:“下联非阁下姓名莫属。”,也就是说上联的“陶然亭”,则用“张之洞”作为下联来对。


常清君解读:下联的“张”对上联的“陶”,都是姓氏名称;“之”对“然”,都是虚词;“洞”对“亭”,都是地理类名词。

因下联对得精妙,张之洞和来宾们都一致点头认可,相视而笑。

04

民国初年,洋酒已经逐渐引进中国,重庆一酒家出了一个上联,叫“三星白兰地”,公开征求下联。


联坛妙手各逞文思,纷纷应对,但酒家老板总不满意。后来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郭沫若,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一位青年,也闻讯前来应对,他想到四川有一道名菜,叫“五月黄梅天”,就以此为下联应对,没想到得到老板的相当赏识,获得奖励。


常清君解读:上联“三星白兰地”,是指法国著名的三星牌白兰地酒,下联的“五月黄梅天”中的“五”对“三”,是数目字相对;“月”对“星”是星宿类名词相对;“黄”对“白”是颜色类形容词相对;“梅”对“兰”是植物花卉类名词相对;“天”对“地”是天文地理类名词相对。

可谓字字对得工整,还颇有意味。

 

以上这些对联被称为“无情对”,又叫做“羊角对”,是对联中的一种特殊格式。一般情况下,对对联要求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无情对则只讲究上下联的字与字、词与词的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几无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



常清君云:汉语有奇葩,妙趣横生无情对。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