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于细腻中诉说

我从小喜欢听老人讲故事。记得小时候,年事已高的奶奶,总会讲述一些繁芜冗长的故事。语速难免有些缓慢,情节难免有些平淡。但即便是这样,当一位阅尽人世沧海桑田的老人在讲述她的故事时,也不会忍心打扰她。有时我甚至还会选择去安静地聆听,往往最后竟被故事感动得潸然泪下。

电影《钢琴家》就像是一位老人所讲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在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挨到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故事简单得甚至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悬念,一切都是平铺直叙的,一切又都是顺理成章的。一部电影,如果情节是安分的,那么必定孕育着其他元素的活跃。

《钢琴家》虽然是战争题材的电影,但并没有从大处着手,没有选取将军士兵作为主角,而是选择了一个小有名气的钢琴家作为重点刻画对象,围绕他的逃离行为展开叙述,折射出战争带来的伤害,并赞扬人性的光辉。另外《钢琴家》的叙事手法很有意思,对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影片中的音乐、镜头画面、道具极富有张力和表达力,十分细腻、客观、冷静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诉说着话语无法表达的情愫。

钢琴曲在这部影片中是最具表现力的元素,时而消沉,时而强烈,用每一个跳动的音符清晰地诉说着人物的情感。出现最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

细心的观众将会不难发现每当男主搬至一个避难处,回味无尽的钢琴曲便会响起。

当男主来到一个避难公寓时,听到隔壁的钢琴声时,轻柔的钢琴曲在他的心里缓缓流淌,替代了任何语言,隔墙听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对话和钢琴声,男主脸上绽放了久违的笑容。

在靠近德去的居民公寓里,男主斯皮尔曼见到了久违的钢琴,连年的逃亡,性情本来郁郁寡欢的男主,此时好似遇见了一个可以倾诉的老知己,难以抑制住心中的五味杂陈的悲伤,他幻想着弹奏了一曲。

回到犹太人集中营的阁楼避难,此时,经历枪林弹雨饱受战争摧残的公寓,已是一片废墟,只剩下残垣,此时遇到了德国军官,在得知他是钢琴家后,让他弹奏一曲。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灰尘的阳光下手指在黑白琴键上飞舞的模样,我还忘不了那首在废墟中传来的钢琴曲,刚开始的时候琴声中带着恐慌与生疏,而慢慢地旋律越来越高涨起来,音符中流淌出来的似乎在呐喊咆哮,在斥责德国人的暴行,他或许以为这是他最后的演奏了,懦弱地用他最擅长的方式表达了犹太人强烈的爱国感、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英雄主义气质。此时,军官没有发怒,他似乎被他的音乐征服了,也听出了音乐传递的最强有力的控诉。

在他听完了主人公的演奏的时候,他也决定帮助他存活下去。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阶层,代表不同的立场,也有着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都是人。我始终相信人性是本善的,没有人真的从内心深处就是那么爱杀戮。影片通过描述钢琴家的朋友们以及德国军官冒着极大的危险,帮助钢琴家生存下去,赞美了人性的光辉,表达了人性本善的主题。

此处深化主题设计上让导演更是煞费苦心,他巧妙地使用鲜明的人物特征对比,以此展更深的主题意义。德国军官那英俊的脸上,带着一种青年军人常有的无所畏惧的表情,目光和神情都异常冷峻。他穿着一身笔挺的军服,显出一副英武逼人的气概。反观,男主全身上下脏兮兮,饥饿和寒冷使他手脚僵硬,消瘦的脸上挂着惊恐的表情,为生命流离失所奔走逃命的破落的悲惨相。一个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却无能为力,一个仪表平整地让人心生爱慕,这种鲜明的人物对比为影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出德国军官的人性的美,使观众能够深入影片,探索主旨。

除此之外, 影片中有许多道具,隐喻着人物的思想、情感。钢琴自然是最重要的道具,承载着男主的情感,是男主表达自己的途径。钢琴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它是文明的象征。从视觉上说,钢琴与战争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罗曼蒂克的激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有时候我们会为它而活,战乱饥荒的年代,活着本事就是一场考验,更别提追求精神生活。

独具匠心的镜头语言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影片大获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影片中时常出现尸横遍野的场面,人们生活在恐慌和不安中。相比于此类直接的表现,影片侧面的表现更加触动人心,当一个男人抢夺同为犹太老妇手中的粥时,影片对于犹太人所受到的迫害表现的十分全面,将残疾人从楼上扔下,枪杀劳动力低下的老人和在他们看来有些多嘴的妇人老妇撕心裂肺的高呼救命,但在那样一个时代,谁会理睬呢?不论帮助哪一方,最终他们的命运都只有死亡,当粥撒在地上,男人伏地舔食地上的粥时,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战争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意味着什么。

另外,具有意义的小道具在影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在犹太人集中营的阁楼避难处的逃亡中多次出现的罐头,挺耐人寻味,他不仅交代了男主将饥寒交迫的困境,也升华了战争年代艰难的生存环境。影片中多处出现男主抱着罐头的镜头,这一场景的似乎传递出一种宏大的寓意:生命的边缘,男主在乱世中求生,寻求一种生机与解脱。

还有,影片从头到尾一直采用的是灰暗的色调,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但导演多次给红色的面包皮特写镜头,这一细节无疑成为影片揭示主题、刻画人物的又一亮点。面包的红皮在画面中唯一的一抹亮色。灰色画面中的一抹红色,象征着难民所追求的和平终将实现;象征着贫苦难民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渴望;象征着反法西斯战争终将胜利。

《钢琴家》是一部由一部由大量细节构筑而成的经典影视作品,是一部以小见大的发力之作,导演善于从细微处见真情,从最微不足道的意象中寻找生与死的真理,他借一名小人物的逃亡诠释了特殊时代下丑与美的人性,成为电影界的典型代表与旗帜。

生活在和平年代,大家似乎忘却了兵荒马乱的时,一个生命的微不足道,同时也忘记珍惜眼前物质丰沛的生活。当我们有心无心地浪费粮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在那个年代,那点粮食,哪怕是一片面包,一个土豆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最近,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从“阴晴不定”的疫情到突如其来的空难致使我们重新思考生命与活着的意义。 我想在这非常时期若能有机会观赏如此耐人寻味的电影《钢琴家》,那将何其幸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钢琴家》:于细腻中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