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有书,今天为您解读的是《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本书共14万字,我会用大概十分钟的时间为您讲解书中的精华所在。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是王蒙、王安忆、曹文轩、张胜友等评为推荐,获得纪实文学特别大奖!本书用飘逸、潇洒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赵美萍,充满苦难又不屈抗争的一生,表达了她“不畏生活艰辛,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这一精神。最后逆袭成为《知音》杂志社编辑部里一颗新秀的过程。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作者赵美萍,写的是一部关于她自己的纪实小说,她父亲是一位朴实农民,颇有文才,受人尊敬。母亲娴熟温柔,在父亲因“麻风病”住院意外死亡后,赵美萍从此开始了她的苦难生涯。正是父亲这片天空坍塌后,生活的步步磨砺,才让她的生活之路铺满泪痕,写出的文章伤感、朴实而又打动人心。读她的作品,每每让人凄然泪下。
当一个人,生活一地鸡毛、苦难无边时,该怎样活?
主人公赵美萍,从一个出生在江苏省如皋县一个贫困乡村的农村小学毕业姑娘,成长为莺歌燕舞的上海都市丽人,期间的艰辛,无以言表,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感慨:人情有冷暖,爱恨有分明。
失去了父亲,让她的生活一地鸡毛,也让她在困苦生活中学到了坚韧和坚强!学会独自面对和承受。从她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辉,无数的闪光点,似盏盏亮光照耀着无数人前进的道路。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经历,不仅是她的财富、她的金矿,更是一所大学,她的人生大学!”
苦难面前,人的潜力和承受力到底有多大?
赵美萍在苦难以排山倒海之势像她袭来时,她几乎没有绝望过,一切向好的希望着,攀爬着,努力着。文中展现了她的心里承受能力之强大,给追随她步伐的人,以力量和榜样!读着她的这部苦难之作,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倍加珍惜,现实生活中,谁没有压力,没有难解的愁,但一颗心的强大是需要慢慢成长的,在人生的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扶你一程的人并不多,就像赵美萍一样,在满是泥泞的道路上,无数次跌倒,无数次爬起来,为寻找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坚持着。
1.第一个苦难:成长阶段父亲意外死亡
幼时的赵美萍和妹妹,有父母的疼爱呵护,生活的无忧无虑,宛如两只欢快的小鸟儿,在爸爸这棵苍劲有力的树枝上飞来飞去。
可父亲因“麻风病”的住院不幸突然意外离世,给原本这个幸福的家蒙上了浓浓的阴影,先是母亲前夫杨东启,这个吃喝嫖赌的无赖介入,再就是亲人的疏远,人情冷薄到了极点。让赵美萍这个六岁的孩子就开始领略到世事的苍凉和无奈。
母亲为了生活,迫于无奈领着三岁小女儿美华远嫁给了安徽芜湖,一郊区靠砸石头为生的农民。而赵美萍以“童养媳”的身份寄养在“养父”家里,养父母对她并不好,尖酸刻薄,在她家里,吃不饱,穿不暖,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无数个每夜的每夜,她独自一人,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煎熬,挨过无数个慢慢长夜,童年就这么在苦海里泡着。她思念母亲和妹妹,这是她味一的亲人,却又无可奈何,在养父母家里活得不得不自律又自卑的活着。
2.第二个苦难阶段:跟继父上山采石
十三岁的孩子或许根本不曾明白,什么是坚韧,什么是磨炼,而赵美萍却能。
她跟随继父母亲离开故土,来到安徽芜湖小荆山的采石场后,才知道继父的家竟然一样一贫如洗!她放学后便直接上山帮母亲砸石头,砸一吨石头可以得到两块钱。而砸石头砸破手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有时碎石溅入眼睛,有时划破腿脚,有时手掌被捶柄磨起水泡,钻心的疼!尽管在这样的环境中,赵美萍依然见缝扎针,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她,考取芜湖重点二十五中,是全乡唯一一个被录取的学生,然而由于继父家境贫寒,因拿不起住校生活费用而因此辍学。
赵美萍十四岁成了山上最小的采石女。继父给了她一把18磅和一把10磅的两把铁锤开始了力不从心的采石生涯。这是生活,为了活着,她必须这样做,因为她别无选择!
由于年纪小,颤颤巍巍的抡起来,不一定能砸碎,常常身上伤痕不断。她仰望不可捉摸的陡峭石壁,感觉命运就像压在她身上的一块巨石,沉重的难以颠覆。然而在空余时间她依然经常借书来读,这为她的文学成长多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她未来的人生之路推开了旖旎风景的大门。
3.第三个苦难阶段:漂泊在上海
由于母亲胆囊炎手术后外债累累,再加上农村的愚昧,使赵美萍决定跟随同村,儿时玩伴儿大川到上海打工,追寻她想要的生活。
赵美萍在新奇又陌生的这个城市里,开始了她的第一份儿工作,私人小餐馆做服务员,把打工的钱大部分都寄给了家里。自己仅留一小部分。她小心翼翼地,卑微的生活中这个城市的一角。
后来到月浦服装厂做起了流水线女工,工资除寄给家人大部分,留一小部分够维持生活外,她从不忘到“月杨书店”买大量杂志、期刊,开始尝试创作。
由于服装厂内是一群外来务工妹,被本地上海人瞧不起,赵美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流露在笔尖,其中她写的一篇短文《你的歧视我不懂》震撼了全场,包括厂里的领导。赵美萍也因此成了厂里的名人,后来她这篇文章发表在《宝山报》副刊上。
由于工厂接的固定单子多,车间多,厂里领导决定把表现突出的赵美萍提拔组长。再后来由于敬业,赵美萍又被日本石川先生看好,力荐成为了一名车间技术员。她的进步是跳跃式的,成长是飞跃的。工作之余,从不忘写作,也不断有作品发表在各大期刊上。这让赵美萍向文学进军有了足够的信心,也让她的内心得以抚慰。对她来说,技术员是她的主业,而写作便是她的副业。
4.第四个苦难阶段:《知音》应聘
赵美萍工作之余,开始了她的一步步生活创作。几乎每投每得奖金,赵美萍在这条写作的道路上,就像开挂的列车轰轰向前,停不下来。
这个时候她开始重新认识了自己。自己的事业,不在工厂,而在写作。她需要助力,需要明灯的指引。
认识《萌芽》杂志社编辑沈刚后,让她决心又决绝的,谢绝日本石川先生和厂长以加薪的诱惑离开了。
跳槽后,的确全然颠覆了赵美萍的命运!
她修完了复旦大学的“新闻专业”的成人自考课程。她不断给《知音》杂志社写优秀稿件,又特邀她参加了海外笔会,也从此与《知音》接下不解之缘!并广交四面八方的作者,其中有个带队人《知音》总编室主任,千钧和编辑郝培文,在闲聊中他们无意中透露《知音》杂志社要面向全国招聘记者编辑。这个消息让赵美萍意外惊喜,她决心试一试。
这个初始只有学历只有小学毕业的的赵美萍,动心了,她多么羡慕这些记者编辑,他们见识多广,飞来飞去,他相信奇迹,但不知道会不会来临……
机遇,确实只为准备的人而准备着。
在钱主任的鼓舞下,竟然真的站在了应聘的讲台上,在最低也是大学中文或新闻本科毕业的群体里,她竟然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成功!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命运颠覆?赵美萍应验了。虽然以后的写作路还很漫长,但越过无数的坎儿,苦过无数的苦后,她的生活的甜与幸福一定不会远了……
三.本书旨意是什么?
人生是一段坎坷又必走的路,不如意十有八九,就看如何行走。本书告诉读者,无论什么时候,一定学会坚强,能够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只有不怕前进路上的风吹雨打,才能有所成就。也只有自己内心强大了,有成就了,任何巨石压力都不足以压垮,甚至可以颠覆。
本书金句
1.有时候,机遇只给你一丝门缝,关键是你是否有勇气去推开它。机会,有时就是一列失而你再来的末班车,如不及时搭乘,将会遗憾终生。尝试很简单,只需勇气。
2.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压在自己身上的石头,也只有自己去颠覆,去砸碎,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帮你!生活就是这么残酷,生活的哲理也就这么简单。
3.职场规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敬业,唯有敬业,才会被人赏识敬佩,更能显示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也更能树立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